構建科學的非遺價值評估體係(文化隻眼)(2)
通過完善政策法規,實現政策引領,同時,將非遺保護與國家發展目標精準對接,確保方向明確、重點突出。例如雲南楚雄的彝繡和陝西寧強的羌編就在實現文化傳承的基礎上,通過產業化發展助力鄉村全麵振興,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提升了地方經濟活力。
立足豐富資源,進行精準識別和個性化施策。可依托全國統一的動態非遺數據庫,運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全麵分析非遺項目的多維價值及其傳承狀態,動態評估保護優先級和發展方向,針對不同非遺項目和傳承人的具體需求,提出個性化保護策略。
因地製宜,分項施策,重視區域性保護。同一非遺項目在不同地區的曆史背景、傳承方式和文化意義往往存在差異。因此,保護工作必須尊重地方文化生態,結合地域特色製定針對性措施,做到因地製宜、分項施策。以茶文化為例,福建的茶文化以烏龍茶製作和“工夫茶”傳統為代表,注重技藝與茶藝的結合;雲南的茶文化以普洱茶為核心,依托古茶樹生態係統,展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智慧。基於此,福建可側重保護傳統製茶技藝和茶種資源,雲南更注重普洱茶的產地保護和曆史文化傳承。
靈活政策引導,支持傳承人參與瀕危項目的保護。通過引導傳承人拓展技藝範圍,鼓勵他們學習並掌握同類別相近的瀕危項目技藝,填補傳承空白,保障瀕危項目的延續性和活態發展。可突破傳統“一人一項目”的模式限製,在必要時通過靈活政策為傳承人提供專項培訓、資源支持和激勵保障,以確保傳承人參與保護工作的積極性和傳承質量。
製定非遺數字化標準體係,精準提升數字化保護質量。可通過建立數字化標準體係,明確技術規範,確保數字化成果能夠真實展現非遺原貌,尊重文化多樣性和原真性,避免因標準化處理導致文化同質化。同時,強調數字化過程中的社區參與和傳承人合作,尊重其文化表達方式,確保數字化保護與非遺的活態傳承相輔相成。
(作者係華夏文化促進會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