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向奔赴”讓非遺活起來(2)
文化創意和藝術設計通過有形或無形的方式作用於非遺資源,以現代化的思維、觀念、工具、技術、產品等推動非遺創新發展。在2019年的首屆“匠心非遺禮遇湛江”非遺文創設計大賽中,一款繪有醒獅的草木畫紙袋子吸人眼球。凹凸不平的紅色“人龍紙”上,黃黑顏料與紅色背景繪成一幅活靈活現的萌態獅子頭,讓人愛不釋手。
這是廉江非遺手造紙技藝結合遂溪醒獅形象設計出來的文創袋。近年來,由非遺造紙技藝做出來的書簽、書燈、禮盒等手造文創產品風靡全球,地域獨特的文化賦予了產品超越其本身商業價值。
非遺文化精神
在產品上無限延伸
在遂溪螺崗小鎮的非遺展館裏,一個個大小不一的毛絨獅子頭擺飾、醒獅抱枕、鑰匙扣等安靜地躺在展台上,吸引不少遊客駐足。不同於舞獅的巨大,獅子頭擺飾等比例縮小了100倍,小巧且靈動,成為遊客的旅遊伴手禮。“傳統文化要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遂溪醒獅非遺文化傳承人許海龍說,這句話是他開始文創之路的靈感來源,而非遺文創是他找到的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的鏈接點。
傳統與現代如何共鳴、共融、共進,市場是導向,再創意和再創造是路徑。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各地各族人民在漫長的曆史中經曆長期的生活生產實踐積累創造形成,並世代流傳下來的燦爛成果,是一個民族的文化烙印和智慧結晶。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所蘊含的精湛的傳統技藝、深厚的民族思維、獨特的文化基因正是當代全球化同質化時期所缺少的。“湛江擁有豐富的地域文化特色,豐富的傳統文化資源,非遺文創產品以富有美感又且有趣的形象打入年輕群體,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讓年輕群體了解湛江傳統非遺文化,在這一點上非遺文創產業發展意義重大。”在冼漢文看來,非遺文創產品的出現一方麵對傳統非遺產生了一定衝擊,但新事物的出現往往伴有諸多起伏。也正是因為這跌宕的衝擊,讓非遺文化得以無限延伸。
“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麵。”非遺和文物一樣,不能隻作為藝術品被收藏,還要符合當代人的審美和節奏,回歸大眾的生活。無論冼漢文、陳國玉、許海龍,還是造紙術傳承人曹毅,他們始終堅持一個理念,文化發展服務於生活。作品被賦予了精神慰藉後,市場的需求更加“苛刻”,如何兼具美感與實用性?傳統文化也要與時俱進,服務於現代生活。
“非遺+文創”是時代洪流下一場必然發生的“雙向奔赴”,這場必然也將造就新時代下新的文化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