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華看點

村史館:留住鄉愁,凝聚振興力量

2022-12-20 09:21:24農民日報

久經風雨的紋龍木雕,塵封多年的煤油燈、鍘草刀……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子午街道曹村村史館,由村委會的一間辦公室改建而成。自開建以來,村民積極把家中遺留下來的老物件、生產生活用具等捐獻到館中,村史館辦得“很火熱”。

這個接地氣的村史館,在過去與現在之間搭起一座記憶的“橋梁”,讓鄉愁可感可觸,群眾認同感很強。

“這樣的煤油燈我是點過的,看到它,我就記起了小時候點燈時聞到的味道。”住在附近村莊的方立平一邊端起煤油燈仔細察看,一邊告訴記者,“這些東西早在日常生活中消失了,沒想到在這裏能見到。”

在中國廣袤的鄉村,星羅棋布的大小村史館,照見一代代農民經曆的喜怒哀樂,也記錄著生生不息的歲稔年豐,成為鄉風文明建設的重要載體。

保存文化記憶

用記憶打撈曆史,村史館裏寄鄉愁。

河南省新鄭市孟莊鎮雞王社區是該市第一個村史館所在地。2010年,雞王村開始拆遷。如今,1400口人都搬進高樓,原來的雞王村變成新型社區,曾經的自然村落“消失”了。

最初一些村民不願拆舊房,“總覺得,老房子沒了,念想就沒了。”“我用了幾十年的鋤頭不能丟”。但現在,搬進高樓的村民又覺得一切還在。原來,建在聚居點的村史館,把鄉村的“根”留住了。

村史館為人們懷舊和找尋“失落的故鄉”提供了精神慰藉。“雞王社區村史館濃縮了雞王村過去的生產生活記憶,每一部分都經過精心設計,為了找齊老物件費了不少心思。”社區幹部賈俊民希望借助村史館,讓鄉村記憶代代相傳。

60多歲的村民王長法是村史館的“紅人”,村史館的展板上貼著他20世紀70年代的參軍照、結婚照以及往來家書。許多村民像王長法一樣,自發地把家裏的老物件捐出來。“這是我家兩代人謀生的老物件,母親生前叮囑我,這是咱家的祖業,一定要傳下去。捐出來是為了讓後人看看我們這一輩人曾經是怎樣生活的。”村裏一位老木匠鄭重地把裝滿墨盒、線兜、大鋸、斧頭等木工工具的箱子捐給了村史館。

上一頁1/3下一頁

相關閱讀

熱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