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華看點

非遺傳承人和他的“銀匠村” (2)

2022-12-05 13:24:03新華社

在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縣卡拉村,銀飾鍛造技藝傳承人王國春在鍛造銀製器具(11月16日攝)。新華社記者楊文斌攝

“卡拉村是‘鳥籠藝術之鄉’,具有一定知名度,且背靠景區、客流穩定,村民也很支持。”王國春說。從2019年開始,他就馬不停蹄投入建設:首期修建擁有數千平方米的研學基地;二期聚焦“銀匠村”主體打造,今年5月基本完工。

“村裏的建築風格以當地少數民族建築為主,輔以創新設計和裝飾。”王國春說,他收購了40棟丹寨當地群眾廢棄的吊腳樓,將它們打散運回、組合重建,讓它們煥發了新生命。

築好巢還得引來鳳。“我先後與黔東南州多家高職院校合作,優先保障‘銀匠村’的研學發展和技藝傳承。”王國春說,在此基礎上,他邀請當地十幾名非遺傳承人入駐“銀匠村”,並積極宣傳、吸引客流。

29歲的張義蘋是一名蠟染技藝非遺傳承人,帶動當地數十名婦女從事蠟染製作。“我們主要生產、銷售蠟染產品,入駐‘銀匠村’半年來,我為更多學生和遊客傳授蠟染技藝,讓更多人了解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拓展了增收渠道。”她說。

 非遺傳承人和他的“銀匠村”

在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縣卡拉村,鳥籠製作技藝非遺傳承人王秋(右)在編製鳥籠(11月16日攝)。新華社記者楊文斌攝

“非遺項目要走好文旅融合、創新發展的路子,才能取得更大成功。”34歲的王秋是卡拉村的一名鳥籠製作技藝非遺傳承人。過去,製作鳥籠是全家的主要收入來源,今年入駐“銀匠村”後,她把鳥籠製作技藝與研學深度“捆綁”,走上了一條文旅融合發展的路子。

上一頁2/3下一頁

相關閱讀

熱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