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華看點

“出圈”的涇川,文物見證民族宗教交融史顯赫身世(2)

2022-11-24 09:16:58中國民族宗教網

“出圈”的涇川,硬核文物見證民族宗教交融史的顯赫身世

中心柱南立麵造像。

在古代人民精湛的藝術創造下,王母宮石窟以宏大生動、栩栩如生的造像,有冥漠天遙之感,守望著規模巨大的百裏石窟長廊。在涇川城東約十多裏的涇河北岸,是著名的南石窟寺,現存東大洞與羅漢洞二窟。以南石窟為中心,沿涇河兩岸的石窟群、石窟龕形成了國內罕見的百裏石窟長廊。與南石窟寺相對,北石窟寺位於蒲河與茹河交彙處的東岸石崖之上。在這裏,我們能從形如麥積山的巨石上所開鑿的洞窟,窺見古人的巧奪天工。

南、北石窟寺所在地,在北魏時期均屬涇州管轄。史書記載,北魏大將軍奚康生性格粗莽殘暴、多有殺戮,在鎮壓多起和尚起義的事件後,雙手沾滿鮮血的奚康生選擇以“普救眾生”的仁慈之心皈依佛門。永平三年(510),兼任涇州刺史的奚康生著手修建佛窟,南、北石窟寺由此而來。

“出圈”的涇川,硬核文物見證民族宗教交融史的顯赫身世

涇川南石窟寺造像。(唐大華供圖)

然而,為何我們現在看到的涇川石窟,多是開鑿在險峰狹崖之上?千年之間,涇川石窟中一直住著從長安西上、或從西域東來的僧侶信士們,也在戰亂時期容納過為躲避戰火、土匪的平民百姓。這些來自各邦各族的人們把石窟建於懸崖之上,在絕境之中得以保全性命。

如今,存在千年的石窟以其中精美的建築與雕塑,引我們進入那個輝煌的時代。長廊沿路,留存著曆朝曆代各類文物數千件,戎、羌、吐蕃、鮮卑、藏、蒙、維、回、滿族文化遺存豐厚。涇川縣完顏村中,如今還聚居著中國關內現存最大規模的完顏後裔,他們在此繁衍生息,留下了頗具金代建築風格和滿族建築特色的傳統廟堂式宗祠和碑刻;古時的羌族也稱西戎,他們逐水草遊牧,遍及青海、甘肅等地,《後漢書·西羌傳》記載,羌族曾在東漢時期遷到涇川所在的安定郡;唐朝安史之亂後,涇川成為吐蕃與中原的戰場要塞,公元763年起,涇川更是被吐蕃占領六年,經曆了多元文化的沉澱與融合……自西漢起,涇川成為各國僧人沿絲綢之路翻越隴山進入中國內地的第一站,也是多民族文化長時期交往交流交融的傳播之地。作為絲綢之路的路標和裏程碑,百裏石窟長廊仿佛展映著當年中華文明的宏大場景。通過它,我們得以仰望文明的高度。

佛祖舍利供養聖地

1964年12月,涇川關公社賈家莊生產大隊的社員在涇河北岸平整土地時,挖出一座磚砌窖室,室內安置了一個長方形青色石函。石函由五重組成:石函、銅匣、銀槨、金棺,內置琉璃瓶,瓶中裝有大小14粒舍利。石函上刻有一千多字楷書的《朝散大夫行司馬孟詵撰涇州大雲寺舍利石函銘並序》,四周以纏枝蓮紋點綴。

“出圈”的涇川,硬核文物見證民族宗教交融史的顯赫身世

涇川大雲寺地宮出土的舍利石函及銅匣、銀槨、金棺、舍利瓶,現藏於甘肅省博物館。

上一頁2/3下一頁

相關閱讀

熱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