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華看點

寧波中國港口博物館 向世界講好中國港口故事(5)

2022-11-15 09:43:23人民日報海外版

沉船科技保護修複區裏,還有正在進行保護修複的“小白礁Ⅰ號”清代沉船船體構件。2008年,在寧波漁山列島海域發現了“小白礁Ⅰ號”沉船遺址,2012年和2014年分別進行了船載文物與船體發掘。沉船出水文物1000餘件,以嘉慶、道光年間青花瓷器為多,還有石材、印章、錫器、紫砂壺、西班牙銀幣和中國、日本、越南的銅錢等,從中可以了解當時海上商貿的情況。展廳裏陳列著沉船出水的清代青花菊瓣紋“福”款盤、清代五彩罐等文物,並展示了“小白礁Ⅰ號”複原模型。研究發現,船體所用木材主要產自東南亞地區,造船工藝體現了中西合璧的特征。

“沉船保護修複是一項投入巨大、工藝複雜、科技含量很高且耗時很長的工作,主要程序包括脫鹽保護、脫水處理、填充加固、幹燥定型、複原研究、安裝複原等。”劉玉婷說,沉船科技保護修複區的設置讓觀眾能夠直觀地了解古船保護修複的過程。

打造“參與式”博物館

如何拉近博物館與觀眾的距離?一直以來,寧波中國港口博物館把建設“參與式”博物館作為辦館理念。

在現代港口知識館,觀眾可以通過散貨裝船和卸船碼頭全景式模型沙盤了解港口貨運知識,可以登上“泰坦尼克號”觀看客運碼頭作業短片,還可以在互動遊戲中體驗拖輪協助大船靠、離碼頭作業的過程。“參與式的體驗讓科普不再枯燥,小朋友很喜歡這種形式。”帶孩子來參觀的吳女士說。

港口科學探索館更是以互動體驗為亮點。在穿越時空展區,觀眾可以回望過去的“海上茶路”,感受現代的智能化港口,展望未來的無水港;在穿越自我展區,可以體驗港口相關的各種職業角色;在穿越快樂展區,小朋友們親自動手控製儀器,體會海浪發電與直升機降落海上平台的樂趣。

上一頁5/6下一頁

相關閱讀

熱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