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華看點

寧波中國港口博物館 向世界講好中國港口故事(3)

2022-11-15 09:43:23人民日報海外版

商周以來,戰爭頻繁,水運因其便利快捷,成為軍事運輸的首選,這一時期眾多出土文物上都有與水戰或航運相關的紋飾。廣西北部灣地區出土的戰國船紋青銅缶是館內的明星文物。這是一件青銅禮器,帶蓋,鼓腹,圈足,器形碩大,肩部飾有兩獸麵鋪首銜環。器身紋飾繁複,最具價值的是腹部中間的4組羽人競渡紋。4組紋飾中均有一艘體形修長的船,每艘船上至少有5名頭戴羽毛的羽人,反映了古越人的鳥神崇拜。

“這些羽人有的手拿短兵器,有的手拿旌旗,有的反手抓俘虜的頭發,每個人都顯得精神亢奮。”畢顯忠介紹,這可能表現了一場海戰後凱旋的場景,或是戰爭勝利後祭祀神靈的場景。

“從這件文物的紋飾圖像,還能看出越人出色的造船能力。紋飾中的船兩頭上翹,由縱向和橫向構件組合而成,橫線可能代表肋骨或艙壁,或二者兼而有之。史書記載水密艙出現在東晉左右,這件戰國銅器上雕刻的船紋看似具有艙壁結構,為研究水密艙的使用時間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畢顯忠說。

戰國時期,位於姚江之濱的句章(今寧波市江北區慈城鎮)是中國東部重要的內河港和古越國的通海門戶,在這裏建起了寧波最早的城邑。

宋元時期,造船、航運和定泊技術均顯著提升,海港河港全麵興盛。寧波明州港與廣州港、泉州港並稱三大對外航海貿易港。寧波出土的北宋越窯青釉荷花紋瓷粉盒等文物,見證了航海貿易的繁華。

明清時期,中國港口分布星羅棋布,內河港口數量眾多,以市鎮經濟為依托的完善的古代港口已經形成。展廳裏,一座明代鄭和木雕像引人注目。鄭和頭戴官帽,身著官服,中係腰帶,腳蹬朝靴,仿佛站在船頭,衣襟隨海風飄動,栩栩如生。“鄭和下西洋將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推到了最高峰。”劉玉婷說,“目前國內博物館收藏的鄭和像以坐姿居多,很少看到這樣年輕力壯的鄭和形象。”

上一頁3/6下一頁

相關閱讀

熱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