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華看點

中國獨有絕美古建築,台上餘音繞梁,台下觀者如織

2022-09-22 11:14:34東方文化雜誌

中國獨有絕美古建築,台上餘音繞梁,台下觀者如織

最初對戲曲的入門,一定是和奶奶輩一起的。奶奶愛看戲,村裏一有唱大戲的,就早早吃完晚飯,帶著馬紮、板凳趕著占好位置,仰著頭、眼巴巴地等著好戲開鑼。

好戲開場,台上一亮嗓,台下一片吆喝;台上鑼鼓喧天,台下掌聲如雷。台上有世間的悲歡離合,台下有百姓心中的酸甜苦辣,戲裏還有說不完的曆史故事和人情味兒。

戲曲是從古至今,上至朝廷官員下至廣大百姓都非常喜愛的一種藝術形式,而展現戲曲的戲台就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場合。

過去在皇宮內、王府內有戲台,在廣大農村,更是“有村必有廟,有廟必有台”。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村裏建戲台的講究,因為百姓們覺得戲台正對著廟或佛龕,唱大戲是唱給仙人和佛祖聽的,凡人隻有“蹭聽”的份兒。

現在,保留至今的古戲台遍布中國各地。現能看到的最早的古戲台實物創建於金代,位於山西省高平市王報村二郎廟。該戲台台基右下有石刻銘文:“時大定二十三年歲次癸卯秋”,即公元1183年,證實了這座古戲台的“年齡”。而且,據《中國戲曲文物誌》粗略統計,全國現存可查的古戲台有兩萬餘座,其中以山西為最。

中國獨有絕美古建築,台上餘音繞梁,台下觀者如織

山西省高平市王報村二郎廟的金代戲台

戲台,又叫戲樓,最早是單開間亭子的形式,可以四麵觀看。後來,戲台的後牆被堵上,由四麵觀變成了三麵觀,以利用牆麵的反射,有效地擴大聲音。這種形式在古戲台的演變中持續了很長時間。

大約到了明成化年間,三麵觀戲台又變為一麵觀,台麵開間更複雜寬闊,一般為3間,大的有5間,戲台變大的空間,可以容納更多的演員演出,也有利於化妝換裝,同時鼓樂分開,前後場之別,觀戲的效果也更好。同時,戲台的屋頂還出現了重簷歇山頂、硬山頂、懸山頂等形製。

另外還有“新”戲台式樣——過路戲台:建在道路上,樓上為台麵,樓下中間有路通過,演出時街道就成為了觀看用的廣場。山門戲台:戲台橫跨廟宇的山門,人們進入廟門時要從戲台下穿過,行走演出互不影響,省地方,經濟又實用。

中國獨有絕美古建築,台上餘音繞梁,台下觀者如織

安徽亳州大關帝廟內的花戲樓,是康熙十五年(1676)建造,與大關帝廟山門連為一體,戲台座南麵北,舞台前伸,形如“凸”狀,簷下彩雕密集,屋麵琉璃鋪飾,裝點得十分絢麗。

上一頁1/5下一頁

相關閱讀

熱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