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華看點

一片“匠心”在鐵壺——鐵器鍛造技藝傳承

2022-06-10 10:19:38新華社

夏日的般陽河,天氣晴好,水光瀲灩。坐落在河畔的齊緣堂鐵壺博物館裏,55歲的館長戚平川專注地打磨著鐵壺。

傲然綻放的梅花、展翅欲飛的喜鵲、活靈活現的龍鳳……齊緣堂鐵壺博物館位於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龍泉鎮,踱步館內,雕有各種圖案的鐵壺琳琅滿目。柔和的燈光照射下,青黑的生鐵散發著沉靜氣韻,雋永傳神。

作為齊國故都,淄博是中國曆史上最早從事鐵礦開采並誕生冶鐵技術的地方之一。龍泉鎮一直有製作鐵器的傳統。龍泉鎮文化站站長徐豔豔說,過去,祖祖輩輩的鐵匠以趕集打鐵壺、農具等為生,當時的鐵壺主要是生活用具。隨著社會發展和時代進步,鐵壺變成了集生活用具、裝飾、觀賞為一體的藝術品。

“我小時候,龍泉鎮幾乎村村有鐵匠,鐵壺、鐵鍋等鐵器鍛造技藝一直沒有斷代,但長大後掌握製壺技藝的人明顯少了。”戚平川說,從小耳濡目染的他對鐵壺情有獨鍾,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他潛心研究鐵壺製作。

他先從材料入手。相比於市麵上常用的鑄鐵,戚平川多方聯係,找來純度較高的砂鐵,他堅信用好材方能鑄就精品壺。為提升技藝,戚平川遍訪淄川老鐵匠,討教傳統鑄鐵技藝,看到國內哪裏出產好的鐵壺,就去當地請教,後來還多次前往日本學習。

“門外漢”慢慢變成內行人。戚平川自主研發了窯燒毛坯工藝,使鐵壺毛坯的成品率由原來的50%左右提高到93%以上,極大降低了製壺成本。在防鏽方麵,傳統工藝是用化工塗層來處理,不環保也不利於人體健康,於是他研究出植物防鏽工藝,鐵壺製作過程中不接觸化學物質,安全性得到保障。

一把鐵壺的“出爐”,除了前期的設計,還需要經過30多道製作工序,最快三個月才能打造完成。那些看似不起眼的鐵片經爐火淬煉,在戚平川的雕琢下,化作一件件精美的器具,遠銷20多個國家和地區。

上一頁1/2下一頁

相關閱讀

熱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