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化探索為戲曲傳承提供新思路(2)
以此為基礎,昆曲經過曆史累積和文化沉澱,形成穩定的聲律、文學、表演和舞美傳統,構築成昆曲美學的基石,也成為日後昆曲藝術實踐中所遵循的傳統。其中,文學和聲律以劇本和曲譜形式傳世,定型為穩定的傳承形態。表演以身體為載體,口耳相傳,師徒相承,隨世風而變,所謂“世之腔調,每三十年一變,由元至今,不知經幾變更矣!”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昆曲新美學”實踐的“不變”體現在對待文本的態度與方式上,或是文本整理,或是縮減不改,或是適當改編,其思路是突出主線、去除枝蔓,精練情節、連貫場次,易於觀眾接受。所“變”之處則是對服裝、音樂及布景等進行符合傳統審美的調適,依循傳統美學中“芙蓉出水”的審美格範,融入書法、繪畫、琴曲,給人典雅脫俗的美感,初看新美,實則古趣。
無論是“變”還是“不變”,實際上都是對傳統的堅守。這也在戲曲界掀起了一股將“現代意識”與“傳統經典”相結合的青春化傳承的潮流,為戲曲應對新環境變化提供了可供參考的思路。其他戲曲劇種也紛紛開始了青春化的探索。
這種探索通常表現在四個方麵。一是戲的內容為青春愛情故事題材,二是戲的演員為青年演員,三是戲的觀眾定位是青年人,四是戲的審美風貌和趣味與青年人審美心理相契合。
很多劇團和劇種在具體實施中出現不同的立意宗旨和風格定位。主流形式是對本劇種代表性的青春愛情題材的傳統劇目,進行當代審美麵貌的改造和闡釋,拉近青年觀眾與傳統的距離,實現古典審美的當代視覺化呈現。如青春版京劇《楊門女將》《穆桂英》等,青春版越劇《紅樓夢》《梁祝》《碧玉簪》等,青春版黃梅戲《牛郎織女》《天仙配》《女駙馬》等,以及青春版廬劇《春雪梅》、徽劇《白蛇傳》、錫劇《珍珠塔》等。這些劇目凝聚和展現著本劇種的審美樣式和表演技藝,也深受老一代觀眾的喜愛。這類探索遵循白先勇提出的青春化觀念,也與本劇團一以貫之的傳承路徑保持一致,可以說是“移步”不“換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