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博物館 龍年看“龍”(4)
2024-02-06 10:04:28人民日報海外版
唐代金龍西安博物院藏
龍長首獨角,巨目闊口,眼與耳下有三撮短須,作騰空奔馳狀,腳爪銳利,爪為三趾。身軀較直,下部鏤空處鑲嵌綠鬆石。頸、背卷曲成尖角,長尾直伸,末梢勾卷。角、三爪及尾上各有一小孔,為穿鉚釘之用,推測其應為某件器物上的裝飾。龍鱗清晰細密,形態矯健有力,反映出唐代高超的工藝水平。
南宋高浮雕青龍石刻四川省瀘縣宋代石刻博物館藏
石刻正麵雕一青龍,眼圓睜,嘴張開,龍角及龍頭上的長鬣向後飄,龍頸彎曲,龍尾向後上翹,龍身布滿鱗甲,四爪均向兩邊張開,踏於祥雲之上,作奔走狀。
金代定窯白釉印花雲龍紋盤上海博物館藏
此盤敞口,弧腹,圈足。器身及足端皆滿釉,釉色白中泛黃。口沿因覆燒無法施釉形成芒口露胎,以金屬鑲扣進行裝飾。內壁模印雲龍紋,龍身矯健,鱗甲細密,首尾相顧,騰躍於雲氣之中。這件龍紋盤工藝精湛,存世稀少,堪稱佳作。
宋代開始,龍的造型形成了相對固定的範式。北宋郭若虛所著《圖畫見聞誌》中總結出畫龍“折出三停,分成九似”的理論。
清乾隆景德鎮窯青花胭脂紅雲龍紋雙耳扁瓶
上海博物館藏
此瓶小口,短頸,雙耳,扁圓腹,圈足。瓶身前後各以胭脂紅彩繪一正麵五爪龍,並以青花繪祥雲環繞其間,青花深沉,胭脂紅嬌豔,兩色相映成趣。扁瓶頸部以胭脂紅彩書寫異體“壽”字,寓意百壽吉祥。底部有青花篆書款“大清乾隆年製”。
五爪龍紋是清代官窯瓷器的禦用紋樣。至晚在乾隆早期,這類紋樣已在民間使用,且官方並未嚴令禁止。
龍騰四海
在中華傳統文化中,龍是吉祥、神聖、權力的象征。龍的圖案紋飾廣泛用於建築、服飾、禮器、樂器、文房用品、民間工藝品中。劃龍舟、祈龍雨、舞龍燈等豐富的民俗活動,寄托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盼望與追求。中國龍文化已成為凝聚全球華人的情感紐帶,在世界舞台上綻放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