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進校園怎麼才能出成效(5)
2025-09-09 11:56:23中國文化報
“非遺進校園應與非遺傳承同步,既要保持其文化真實性,也要跟上時代步伐,還應平衡好個性和共性的關係,突出地方特色。”陳勁鬆認為,非遺進校園的實施主體需對在地非遺資源做到“知情”,非遺傳承人需在技藝傳授層麵做到“知藝”,各方參與者都應準確定位其發展方向,做到“知辯”,形成更加專業的架構。
“非遺進校園讓學校師生受益,也是為非遺傳承發掘和培養‘好苗子’的過程。”江蘇鹽城瓷刻(大豐瓷刻)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陳銀付多年來深入大中小學校開設非遺課程,現在擔任高職院校非遺學院院長,深感明確傳承目標對非遺進校園的重要意義。在他看來,本著培養從業人員及傳承人的使命,非遺傳承人的參與度和使命感會更高。
需要更多力量
從傳承項目遴選、立項、課程設計再到組織開展,非遺進校園本不是單個活動,而是係統工程。隨著覆蓋範圍變大,非遺進校園也需要多方參與和推動。
“阿姨,我怎樣才能成為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廣東省東莞市非遺保護中心主任黃曉麗記得幾年前,一名三年級小學生認真的問題,讓她深感非遺傳承後繼有人。“非遺進校園是一項以小撬大的事業,撬動的是孩子們乃至他們家庭的文化自豪感,參與各方的文化使命感,以及全社會對非遺的認知與傳承自覺。”她說。
多年來,廣東東莞市的非遺進校園已向非遺在校園轉型,由最初點狀示範實現全市覆蓋,能夠連接的資源越來越多,不僅各個鎮街的學校合作意願強,各類社會力量也積極表達參與意願。“各方都要落地具體項目,保證教材和第二課堂的完備性,還有充分的展示空間,讓這項工作真正紮下根來。”黃曉麗說,東莞的非遺進校園已進入良好狀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