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華看點

非遺進校園怎麼才能出成效(6)

2025-09-09 11:56:23中國文化報

培養專注力是青少年學習非遺的第一門功課。陳銀付一直在實踐分齡適配的教學策略,設計差異化課程。他建議,小學生側重興趣培養,可以結合熱門題材,指導孩子們自己動手出成果;中學生以文化認知和表達為主,可以通過作品征集、場館講解等方式,參與非遺傳播;大學生則可以充分發揮專業所長,直接參與非遺傳承創新,培養出更好的研究能力和推廣能力。

建立長效機製

教育一個學生,影響一個家庭,輻射整個社區,非遺進校園從活動、課程到文化傳承,實現層層躍遷。當前,建立非遺進校園的長效機製成為各地普遍關注的問題。

山東財經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副院長、教授邢楠楠認為,非遺進校園開展時間越長,越要避免流於形式化,拓展深度和廣度,形成相對穩定的頻率、健全的保障體係、完善的實施路徑。“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與學校師生的直接互動越好,非遺進校園的成效越顯著,對非遺傳承的輔助作用越凸顯。”邢楠楠說。

黃曉麗認為,非遺進校園應關注質量提升,尤其要注重激發青少年的創新創造活力。新一代有新的表達方式,也有新的自我要求,可以通過非遺特色文創、數字化表達,讓孩子們的學習成果變得可觸摸、可呈現,增加他們的獲得感。

陳勁鬆觀察到,非遺進校園在校本課程研發、多維評價體係建立等方麵還有較大發展空間,建議將技藝展示、文化傳承與美育浸潤計劃等相結合,在現有實踐基礎上進一步融入青少年學習、生活,提升其文化認知。

上一頁6/6下一頁

相關閱讀

熱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