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野塘:昆曲音樂的因緣傳奇
2025-09-18 10:30:24
著名作家白先勇曾說過,“昆曲無他,得一美字。”昆曲之美,是極致之美,吳儂軟語和氤氳水汽,使它從皮相至骨相都是滿滿當當的江南風情。昆曲200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2008年被正式納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張野塘,壽州人,明朝著名戲曲音樂家,他是昆曲音樂的創始人之一。
青春版昆曲《牡丹亭》
壽州奇才,北韻南漸
明正德後期至嘉靖初年,張野塘出生在淮河岸邊的壽州城。《壽縣誌》記載,張野塘,壽州人。善彈三弦,善唱北曲,曾為戲卒。嘉靖年間獲罪,謫發太倉衛,後寓居太倉。
壽州此地,北曲繁盛,藝人輩出,張野塘的音樂淵源可追溯至壽州著名樂師鍾秀之,而鍾秀之“出自正陽”,正陽關古有“鳳城首鎮”之稱。張野塘所傳承的北曲,或乃鳳陽府一帶流行的“偏於楚腔”、被時人譏為“誇調”的北曲。這種經過楚化、南方化的北曲,既保留了北曲的骨架,又融入了南方語言的柔美,為日後南北曲的融合埋下了伏筆。
嘉靖年間,張野塘因罪被謫發太倉衛。關於其罪名,史料未詳載,隻知他是“以罪謫發蘇州太倉衛”,身份是“戍卒”。有一種可能是張野塘先從壽州發配河北,再轉至太倉,這導致了清初葉夢珠在《閱世編》中誤稱其為“河北人”。
明嘉靖年間的太倉,是南曲北調交彙的重要碼頭。在這裏,一位來自江西豫章(今南昌)的戲曲改革家魏良輔已寓居多年。魏良輔原本是一位江湖醫生,但天生好嗓子,對戲曲癡迷不已,尤其擅長昆山腔。他為了學習南曲,特來太倉向當地名家過雲適請教,據說他學曲專注到“家裏的桌子,都被他拍曲拍爛了”的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