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進校園怎麼才能出成效
2025-09-09 11:56:23中國文化報

成都“守望傳承未來”——全市青少年非遺傳承競技展活動現場(受訪者供圖)
“為什麼貔貅搖頭擺尾?”“為什麼動作要剛勁有力?”在廣東省東莞市鬆山湖橫瀝實驗學校的操場上,該校貔貅舞舞蹈隊已經訓練了兩個小時,孩子們依然專注,精神越發抖擻。“搖頭擺尾是在巡視四方、驅邪納吉,剛勁有力體現了客家人堅韌不拔的精神。”聽到老師的講解,有孩子輕聲重複。
非遺進校園是各地探索非遺傳承保護的有效方法,已廣泛開展多年,從最初的零星活動到開設係統化課程,如今以更多元的方式融入校內外實踐。各方力量於實踐探索中逐漸形成共識——非遺傳承不僅需要教授技藝,更需要將文化傳承的種子撒進孩子的心田才能常做常新,保持生命力。
一、孩子們的成長是最好的答卷
理念更新:從技藝展示到文化浸潤
從技藝傳授到文化浸潤,從單獨活動到係統推進……今天,當我們探討非遺進校園,實質是在見證一場理念革新。
非遺進校園的初期探索,多是邀請非遺傳承人就單個非遺項目進行技藝層麵的展示。如今,隨著實踐深化,非遺進校園在目標設計、理念闡釋層麵完成了從“術”向“道”的轉變。
在廣東省東莞市東城第一小學(簡稱“東莞東城一小”),醒獅課程已成為響當當的品牌。早在10餘年前,該校借助溫塘社區醒獅隊資源啟動社團活動,請醒獅藝人到校教授基本舞獅動作。“堅持多年,現在我們已探索出遞進式學習理念。”該校相關負責老師溫偉聰告訴記者,不同年級的學生學習重點不同,三年級、四年級學生側重了解南北獅文化差異、打牢紮馬步等武術根基,五年級學生學習醒獅表演程式,六年級則在基礎訓練中領會醒獅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