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進校園怎麼才能出成效(3)
2025-09-09 11:56:23中國文化報
“進校園不止讓孩子們學會一門技藝,而是讓他們通過非遺記住自己的根,看到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張翰敏始終堅持這樣做,不斷為非遺傳承開疆拓土。
非遺進校園落地見效,離不開精準施策,也離不開方法創新。其中,課程開發與師資建設最為關鍵。
圍繞貔貅舞這一非遺項目,東莞市鬆山湖橫瀝實驗學校的課程,由校內骨幹教師、非遺傳承人、高校專家組成的研發團隊綜合設計,不僅涵蓋曆史脈絡、文化寓意等內容,還梳理出動作譜係與創新實踐方法。
“校內教師主力軍與校外傳承人導師團深度合作、共同努力,開發出學科融合課、校本課程、課後特色課程的三級體係。每個學科和每位傳承人都全情投入。”該校負責人介紹,該校體育課融入貔貅舞動作教學、音樂課帶入客家童謠、美術課教授設計道具、語文課則增加創編劇本內容,讓孩子們在輕鬆愉快的課程中掌握傳承貔貅舞的相關技能。在此基礎上,孩子們學習《貔貅舞》校本教材就可以根據實踐開展思考,更容易理解其中的精髓。
成果出新:在文化傳承中培育時代新人
非遺進校園的成效,最終體現在青少年身上。他們不僅成為技藝的學習者,更成長為文化的詮釋者和創新者。
優化傳統紋樣的AI算法,還原唐昌布鞋“搓麻織布”全流程沉浸式的虛擬工坊,精準複刻楦型工藝……在成都市,一組融合作品的作者是成都高新區天辰路小學學生,其表現手法借助現代科技,為非遺插上了飛向遠方的翅膀。這組作品還於今年登上了國際文化交流的展台。“孩子們的創意被更多人看見,學校和參與教師的工作也得到認可。非遺進校園正在吸引更多力量加入,將為未來一段時間的傳承發展培育新的土壤。”周緒海感到,非遺進校園將在一定程度上讓非遺的傳承創新有長足進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