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進校園怎麼才能出成效(2)
2025-09-09 11:56:23中國文化報
東莞東城一小將醒獅精神凝練為“頑強拚搏,積極向上,團結合作”12個字,在學生的生活與學習中深入運用,讓他們在醒獅訓練中體會堅持的意義,在雙人配合舞獅時理解協作的價值,在遇到難題時汲取非遺中蘊含的智慧。“讓學生受益的不僅是技藝,更是這種能伴隨其一生成長的精神。”溫偉聰說。
在四川省成都市,非遺進校園以市級非遺傳承基地學校為樣板,引領其他學校。自2014以來,成都市評定了3批共50所市級非遺傳承基地學校,涵蓋19個區(市)縣。這些非遺基地校各確定了一個或多個主要傳承項目,涉及川劇、蜀繡、青城武術等。目前,成都市開展非遺傳承進校園的學校數量超過400所,覆蓋26萬學生。“我們更重視在地文化挖掘,鼓勵市級傳承基地學校開展‘一校一品’的探索,並將非遺元素深度融入校園環境與學校課程。”成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傳承發展科工作人員周緒海說。
實踐創新:多維融合體係化發展
各地在非遺進校園的實踐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創新模式。這些模式的共同特點是突破單一的技藝教學,構建起多維度、立體化的傳承路徑。
進校園展示非遺技藝、編寫教材、成立社團、與學生聯合共創、帶成果赴國外展出……這些年,白族紮染技藝州級代表性傳承人張翰敏幾乎將非遺進校園的模式嚐試了一個遍,合作對象涵蓋大中小學校及職業院校。
在雲南大理的一所小學,她和學校的老師不僅帶領學生學習紮染技法,還帶著他們在校園種植馬藍,觀察其生長周期,參與采摘、發酵、染色,進行全過程學習;在甘肅等地的院校,她教學生係統認知美術與紮染;在北京外國語學院,她指導學生圍繞“蝴蝶”“馬齒花”等傳統紋樣和題材進行思考,並將成果融入他們的畢業創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