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時空界限 讓更多文化產品在“雲”上走出去(3)
2022-11-16 10:49:25人民日報海外版
搭建便捷的溝通橋梁
和而不同,美美與共。互聯網在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的同時,也打破時空界限,有力促進中外文明交流互鑒。
今年7月,中國國家博物館聯合國內外33家頂級博物館共聚雲端,舉辦全球博物館珍藏展示在線接力活動。
作為活動第一站,中國國家博物館以“從文字看中國——解析中華文明的基因和密碼”為主題,於7月6日開啟直播。在最受關注的“館長之選”環節,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王春法遴選了“王令眾人協田刻辭”牛骨、大盂鼎、“編年記”竹簡等5件(套)館藏精品,生動闡釋藏品背後的文化價值,講述中華文明的悠久曆史。而在次日舉行的第二站直播中,俄羅斯國家曆史博物館館長阿列克謝·列維金則在線向全球觀眾展示了歐洲地圖學的傑作——直徑171厘米的布勞地球儀。
本次接力活動組織10位國內博物館館長聯袂講述中國故事,並與來自五大洲的24位博物館館長一起,用約150件珍貴藏品展示人類文明的燦爛成果,增強不同文明對價值內涵的認識與理解。
近兩年,類似的線上活動還有很多。中英互聯網圓桌會議、中坦(坦桑尼亞)網絡文化交流會、中國—南非新媒體圓桌會議……一個個生動場景,記錄了中國以網為媒加強文明互鑒的曆程。如業內人士所言,互聯網自帶交流“基因”,為不同國家、不同文明文化之間搭建起便捷的溝通橋梁。
“中國與世界形成更加暢通的雙向互動,深化文明交流互鑒,是未來發展的必由之路。在互聯網時代,我們應當遵循傳播規律,樹立全新思維,繼續提升國際傳播效能,更好地向世界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方興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