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華看點

走進廣東中國客家博物館 領略多彩客家文化(4)

2022-11-09 09:27:35人民日報海外版

擂茶是客家飲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種美食,既是客家人的日常主食之一,也是待客之佳肴。據史料記載,擂茶源自北宋,至今已有千年曆史。展廳裏還原了客家擂茶場景:兩名身著藍衫和圍裙、頭戴黑底白花頭帕的客家女子正在方桌前製作擂茶,桌上擺放著擂茶所需的各種原料。據介紹,製作擂茶時,先把茶葉、芝麻放入擂缽,用擂茶棍沿缽內壁有規律地旋磨,再加花生仁繼續旋磨,擂茶過程中不斷注入少許冷開水,直至磨成糊狀。吃時衝入沸水並攪拌,佐以爆米花、糯米花、花生仁、米果及豆類、青菜,一碗香甜可口、營養豐富的擂茶就做成了。

感受非遺風采

梅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位於客家傳統民居建築恩元第內,設有“鄉愁映像·一客一故鄉”主題陳列,分為“鄉音”“鄉飲”“鄉風”“鄉藝”“鄉情”“鄉信”6個部分,全麵展示了梅州市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據介紹,梅州目前已申報300多項非遺,其中國家級非遺項目有梅州客家山歌、廣東漢劇、木偶戲(五華提線木偶)、獅舞(席獅舞)、廣東漢樂等。

梅州市五華縣提線木偶戲源遠流長,明代初年由福建傳入,至今已有600多年曆史。明清時期,五華提線木偶戲的演出已經十分興盛。20世紀初,五華共有20多個木偶戲班,技藝高超,演出活躍。1951年五華縣木偶劇團成立。五華提線木偶製作精細、形體高大,高度約為90厘米,操縱木偶的線有14至20條。其唱腔音樂以漢調為主,間唱客家山歌、民歌、采茶小調等,對白使用客家話或普通話。五華提線木偶戲生動多彩,是客家人喜聞樂見的一種民間藝術。木偶戲班還遠涉重洋,到客家籍華裔居住的地區演出,受到海外華僑華人歡迎。

漢劇是中國古老的戲曲劇種之一,廣東漢劇原稱“外江戲”,清乾隆年間進入粵東,以潮州為中心,向鄰近地區傳播。到了光緒年間,外江戲在潮梅地區最為流行,當時專業的戲班有四大班,分別是榮天彩、老福順、老三多、新天彩。廣東漢劇傳統劇目繁多,約有800多種,唱腔質樸淳厚、悠揚典雅,並有大板、昆腔、佛曲和民間小調等做配樂。這一別具特色的地方戲曲劇種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曾被周恩來讚譽為“南國牡丹”。1959年廣東漢劇院成立,院址設在梅州市。

上一頁4/5下一頁

相關閱讀

熱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