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野塘:昆曲音樂的因緣傳奇(2)
葉夢珠《閱世篇》記載:“昆山魏良輔者善南曲,為吳中國工。一日至太倉,聞野塘歌,心異之,留聽三日夜,大稱善,遂與野塘定交。”當時魏良輔年已五十餘,有一女亦善歌,“諸貴爭求之,良輔不與”。聽聞張野塘的演唱後,魏良輔大為驚歎,不僅與他結為忘年之交,還將女兒許配給他。陳維崧在《贈歌者袁郞》中寫道:“是時玉峰魏良輔,紅顏嬌好持門戶。一從張老來婁東,兩人相得說歌舞。”因女兒嫁給張野塘,魏良輔也隨之遷往太倉居住。
一個致仕官員,一個戴罪戍卒,因戲曲而跨越身份隔閡,結為翁婿,這在中國戲曲史上堪稱一段奇緣。
改良三弦,曲融南北
張野塘對昆曲的最大貢獻之一在於樂器改革,尤其是對三弦的改造。
三弦的前身是秦代出現的弦鞀,但作為一種抱於懷中演奏的彈弦樂器,三弦的出現實際上較晚。漢魏六朝時期,這類樂器主要是阮鹹;唐代以後,主要是琵琶;直到明代,三弦才成為重要樂器。北方的曲藝,尤其是鼓書一類,多以三弦為主要伴奏樂器。
張野塘不僅精通三弦和琵琶,還對其進行了重要改良。他將北方三弦的琴箱改小一些,使其稍小而圓,重新更定弦索音,使與南音相近。改良後的三弦被稱為“弦子”,音色明亮清脆,剛柔相濟,更接近南方音樂的審美需求。
一方麵,改良後的三弦更適合伴奏婉轉細膩的“水磨調”。“水磨調”整合南北戲之精髓,是一種不高、不低、不重、不輕之昆曲,如水磨糯米粉之細膩軟糯,“流麗悠遠,出乎三腔之上”。
另一方麵,改良後的三弦使這種本是北曲主要的伴奏樂器流傳到南方,為南方許多曲種所采用,包括昆腔和評彈等。
張野塘對樂器的改革不限於三弦。在魏良輔和張野塘的努力下,昆曲伴奏形成了以笛為主的笙、簫、笛、琵琶、三弦、月琴、鼓板等多種樂器配合的樂隊編製。這種規模完整的絲竹樂隊,為水磨調的演唱提供了溫婉悠長、清新脫俗的音樂空間,可謂珠聯璧合,使昆曲麵貌煥然一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