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遍中國”山西站:藝術對話碰撞出創作火花 (5)
中國國家畫院書法篆刻專業委員會執行主任,中國文化藝術發展促進會國畫院副秘書長李曉軍分享道:隨團寫生已十五六天,這讓我對中國繪畫的筆墨關係有了新的反思。在寫生過程中,我深刻感受到精神層麵與趣味層麵有時會產生衝突。若著重表現精神層麵,趣味可能會有所缺失;反之,若強調趣味層麵,精神層麵的表達又可能被削弱。我曾認為筆墨功夫與筆墨趣味是兩碼事,筆墨功夫是生命感的表達,筆墨趣味則是審美情趣的體現。若能將二者巧妙融合,作品的精神氣質與筆墨關係將十分精彩,且不會丟失精神內涵。此次寫生讓我體會到,作為花鳥畫畫家,在注重精神與生命狀態表達的同時,對情緒的把握也十分重要。但通過與大家交流,尤其是參與人物畫寫生後,我發現若將花鳥畫中的趣味性元素過多地融入人物畫創作,即便在單獨的勾線過程中,雖然變化豐富了,但使畫麵不夠整體,使人眼花繚亂。在筆墨關係的處理上,需根據不同場合自行調整,否則在大場景創作中,精神層麵的表達可能會被趣味元素衝淡。
李曉軍在“走遍中國”山西站座談會上發言 錢曉鳴攝影
中國國家畫院花鳥所原副所長、研究員陳鵬興奮地說:很高興能參加這次活動。來到山西河曲古渡口,我親身領略了黃河的地貌特征,峭壁高聳險峻,底下是深邃的懸崖,黃河奔騰不息,氣勢磅礴。這與遠觀或通過圖片、視頻感受截然不同,隻有身臨其境,才能體會到黃河文化激情澎湃的意蘊與獨特韻味。此次活動不僅為畫家提供了回顧曆史、補充文化元素的機會,更激發了我們的繪畫激情,帶來了新的創作素材,對豐富藝術家的藝術語言、形成個人風格麵貌具有重要意義。個性化語言探索與特定寫生活動的結合至關重要。我將寫生行動比作一個“巨大的移動硬盤”,從中汲取靈感用於藝術創作。寫生並非短暫行為,它需要像酒發酵一樣,經過長時間沉澱,才能體現出深厚的文化底蘊。“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未來我將從中汲取養分,不斷成長,發展出屬於自己的獨特藝術語言。
陳鵬在石徑禪院彌勒佛洞寫生 彭雪杏攝影
山西省美協主席王學輝介紹道:中國文促會策劃的走遍中國寫生行動,計劃用三年時間覆蓋全國,對美術工作者影響深遠。山西曆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是此次活動的重點地區之一。作為山西省美協主席,我高度重視此次任務,精心策劃了為期10天的行程,選取河曲和呂梁磧口古鎮兩個能反映山西曆史和地貌特色的地點進行采風。此次來到山西的畫家均是全國有影響力的藝術家,其中還有兩位80高齡的德高望重的老藝術家。活動中,畫家們的勤奮和敬業精神充分展現了他們對中國文化藝術的熱愛,也深深激勵著我們年輕一代的畫家。整個活動凝聚了全國優秀畫家,促進了交流與學習,期望在三年的過程中取得突破,帶來精彩的故事和豐碩的成果。
王學輝在劉家坡寫生基地 彭雪杏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