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華看點

跨越百年時光,“萬園之園”在虛擬中重現(2)

2022-07-05 11:11:27人民日報

“文物也有生命周期,尤其裸露在戶外的石刻文物,遭受風吹日曬,很容易受損。”圓明園管理處相關負責人說。近年來,圓明園聯合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開啟石刻文物數字化存檔工作,以三維掃描、攝影測量和全景攝影等技術手段,完成西洋樓遺址區內大水法、觀水法、遠瀛觀、海晏堂以及北大燕園內流散石刻文物的數據采集,采集的數字資源數據量達2TB(太字節)。

此外,圓明園持續對修複文物、庫藏文物、回歸文物進行數字化掃描,數據進入圓明園文物數據庫和紋樣庫,公眾足不出戶就可以“雲觀展”。目前,包括瓷器、玉器、銅器以及石刻等在內的118件數字化文物已在圓明園官方微信公眾號上展出。

全景複原

從建築形製到樹木品種,10多道程序確保精準

行走在圓明園裏,麵對一處處廢墟,一個個問題縈繞在人們心頭:乾隆欽點的圓明園四十景在何處?它們原先是什麼模樣?隨著數字化複原的推進,這些問題得到了解答。

2009年,圓明園啟動數字化複原工程,80多名參與複原的研究人員來自圓明園、清華大學、北京市古代建築研究所、北京市文物研究所、故宮博物院、承德避暑山莊等50多家單位。

圓明園自1707年始建到1860年被毀,150餘年間改擴建頻繁,許多建築都是中國乃至世界建築史上的孤例。大到一座建築的形製,小到一座山的高低、一池水的寬窄、一棵樹的品種,乃至一塊匾的名稱、字體、顏色,一景一物如何精準再現,皆是考驗。

複原工作始終堅持科學性、真實性原則,每複原一個景區都有基礎研究、複原設計、場景製作、維護更新4個步驟,共10多道程序,包括遺址信息精確采集、文獻資料精細研讀、樣式房建造技術分析、殘損構件虛擬拚接等。

上一頁2/4下一頁

相關閱讀

熱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