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首部機器人戲劇《巨物之城》引發關注 (3)
可以看到,《巨物之城》釋放出當下戲劇多元性探索的重要信號。“研究戲劇有三個傳統角度——空間、文本、演員,機器人戲劇便是我們從演員入手的一個探索。”沈倩表示。劇本跳脫傳統科幻作品中技術與人性對立的窠臼,以技術為載體,重新定義了“家庭”的情感內涵。沈倩認為,好故事對未來機器人戲劇的發展起到格外重要的作用,“隻有足夠紮實的劇本,才能撐起多形態的演出”。
從實驗室到排練廳、最後進入劇場,機器人的每一步都走得不容易。創排初期,機器人的動畫表情和硬件綁定,但每次機器人讀取硬件時會有一瞬間的黑屏,導致演出中動畫表情不連貫,而雙足機器人也曾因為手部動作幅度過大而踉蹌、跌倒。“在劇場,觀眾不會記得所有機器人做對的部分,但會記住錯的部分。”戴煒說,“在舞台上看上去笨笨的機器人,在展覽廳中卻是可以引發尖叫的存在。一進劇場,觀眾的期待值會直接拉高,希望看到它們和人類一樣表演。”
每次坐在觀眾席,戴煒的心總是懸著,就怕下一秒出現問題。他不否認,《巨物之城》仍存在需要克服的困難,但每次解決與實驗的過程無比重要。“就像舞台比實驗室複雜許多,未來人類在現實生活中和機器人接觸情況更是如此。隻有走出實驗室,才能讓機器人接受真正的檢驗。”
科研、創作、演出於一體,《巨物之城》團隊這樣定義當下機器人戲劇的定位。幾輪演出過後,劇組也發現了意料之外的觀眾群——具有旺盛好奇心和強烈共情能力的孩子,親子向也為日後機器人戲劇的發展提供了思路。
“目前的機器人表演處於科技實力展示的階段,未來某一天,當機器人具備真人演員同樣的美感,它的受眾將大大增加。”沈倩說。記者注意到,“關於未來的一種暢想”“機器人演出的未來戲”“從現在看見未來”……社交平台上,“未來”二字高頻地出現在觀眾的留言中。機器人戲劇落在“戲劇”,也可以說落在“生活”。戴煒說:“舞台上,我們讓機器人‘老去’,是想隱喻人機平等——技術應成為情感的載體,而非替代品。”當堂吉訶德說出“我是你最好的朋友”時,金屬關節的嗡鳴裏藏著科技最溫柔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