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30台主旋律劇目輪番上演 紅色基因燃動七月舞台(2)
音樂劇《尋找李二狗》也選擇以“時空對話”構建代際連接、通過小人物故事折射英雄精神。這種“平視曆史”的視角,消解時代隔閡,讓年輕觀眾在歡笑和感動中感受到革命精神。
新形式
多媒體技術為劇目增色
主旋律戲劇要吸引當代年輕觀眾,在藝術表現形式上也嚐試多維創新。
由開心麻花創作的音樂劇《覺醒年代》每年在“七一檔”上演,已經成為很多年輕觀眾一刷再刷的心儀之作。該劇以“通唱式”表演打破傳統敘事,33首原創歌曲融入爵士樂、電子音樂、說唱、傳統戲曲等多元音樂元素。陳獨秀的堅定說唱、辜鴻銘的戲曲腔調、陳延年兄弟犧牲時的蒙太奇舞蹈,使曆史人物在流行樂中性格鮮明。
話劇《紅色的起點》以極簡主義舞美打破傳統曆史劇的厚重感,十餘塊LED屏幕構成流動的曆史畫卷,演員分飾多角在時空交錯中講述建黨故事。
多媒體技術的運用也為劇目增色不少。國家大劇院原創歌劇《長征》將雲貴、西藏等地的民歌元素融入交響樂,配合動態投影技術,讓雪山草地、金沙江浪在舞台上立體呈現。國家話劇院的《抗戰中的文藝》通過投影技術,將大量曆史影像資料融入戲劇表演中,讓觀眾仿佛置身於那個波瀾壯闊的年代。
新思考
與當代觀眾展開精神對話
主旋律戲劇不再局限於重現曆史,而是以當代思考重新麵對過去、認識當下、展望未來。
話劇《三灣,那一夜》講述的是中國紅色革命曆史上著名的“三灣改編”。該劇編劇王寶社在劇中安排三條主線,運用蒙太奇的手法讓三條線索交織互融,塑造出緊張與懸疑的氣氛。他說:“主旋律作品應該更好看才對。當我們用戲劇規律講故事,年輕人自然會被吸引。”
舞台劇《我愛北京天安門》則以“天安門”這一敘事紐帶,串聯起六個不同時代,生動勾勒出新中國成立75年來各個曆史時期的英雄形象,生動展現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砥礪奮進的偉大愛國情懷。
主旋律戲劇能夠引起當代年輕人關注和共鳴,本質是一場關於“共情”的革命。正如音樂劇《覺醒年代》中李大釗的扮演者王培傑所言:“舞台燈光一亮,就好像觸碰到百年前的那份滾燙。我感覺先生就在身邊,演出更像是與他們的靈魂對話,我要把那份赤誠和力量再傳遞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