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華看點

赴一場繽紛多彩的“瓷之旅”(3)

2024-01-04 10:10:00人民日報海外版

部分作品在創作中結合影像、互動模塊與機械裝置,使得陶瓷作品不再是一件具有明確邊界的“物”,而是創造出一個可以與觀眾產生互動的體驗空間,讓觀眾在切身參與中感受創作者的藝術理念。比如《絲路瓷源》將虛擬視頻投射到實際的物象上,帶著觀眾以當下的目光,回溯到過往的絲綢之路曆史中。

《霜翎》獲得本屆雙年展的最高獎“景藍獎”。作品嚐試用當代表達表現傳統青花藝術,采用傳統青花工藝和手繪青花為元素,運用木雕榫卯技法進行主幹拚接,將陶瓷材料與木質材料結合,並以微觀植物的形式裝置呈現,展現了陶瓷的溫度與張力,形成了新的形式美感,是傳承也是創新。

每一件實驗性作品都在延展大眾對傳統陶瓷藝術的認知。它們不僅是藝術家對陶瓷藝術的全新詮釋,也回應了傳統藝術形式的革新需求,從中可以窺見陶瓷藝術的無限可能。

跨越時空的對話

史前時代,東西方相隔遙遠,但卻不約而同地對泥土產生敬畏,在神話中賦予泥土以生命:在東方,女媧用黃土捏塑出人形;在西方,普羅米修斯同樣以泥土塑人。人們在讚譽泥土的同時,也創造出最早的史前陶器。陶瓷化身為一種文明的載體,留下東西方文明的印跡。

古代絲綢之路開辟後,中國瓷器遠銷海外,瓷器成為東西方文明交流互鑒的見證。時至今日,當代陶瓷藝術不僅在技藝上融合了東西方的表現特點,在形式與觀念表達上也展現出不同文明的交融互鑒。

荷蘭藝術家瑪麗亞·滕·科特納的《無題》,就是東西方製瓷技藝交融的典型代表。在作品中,她運用起源於東方的“絞胎”工藝,將不同形狀、顏色的瓷泥堆疊、拚組,形成一隻花色繁多的陶瓷器皿。藝術家曾提到自己深受亞洲文化和製瓷技術的啟發,並希望將個人經曆轉化為藝術表達。土耳其藝術家阿黛爾·費紮·卡基爾·奧茲貢多杜的《住所》以白瓷材料建構了一組立體幾何造型,以及豎立在其間的一個個房屋狀形體。其創作出發點是探討不同文化背景下人與人的差異與相似之處,即使有文化差異,人們在生活需求與情感表達上仍然有共通點。瑞恩·馬修·米切爾是一位長期在中國進行創作的美國藝術家,其作品主題聚焦對話與交流,表現了其“景漂”經曆和受到景德鎮傳統文化影響的方麵。他常常在作品中融入中國傳統藝術形式和經典中國視覺元素,在傳統與現代審美、東方與西方文化之間找到一種平衡。

陶瓷藝術曆經數千年演變,經受時光洗禮仍湧動著勃勃生機。本次雙年展不僅是對陶瓷藝術本體的探討,更是一場圍繞傳承傳統、探索創新和國際交流互鑒的思考與實踐。在這條曆史與當代相彙、挑戰與機遇並存的陶藝之路上,我們還需不斷挖掘陶瓷藝術未知的可能性,探尋陶瓷藝術在當代語境中新的發展。

(作者呂品昌係景德鎮陶瓷大學副校長、2023景德鎮國際陶瓷藝術雙年展總策展人,時子媛係中央美術學院博士)

上一頁3/3下一頁

相關閱讀

熱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