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華看點

在小劇場,看見傳統戲曲的青春模樣(2)

2023-12-19 17:17:47文彙報

《離恨天·審》既是“新”的,也是“老”的:主創團隊皆是95後,結合當下“沉浸式”的熱點,演出走向由現場觀眾決定;然而,這出戲也是回歸川劇精神的,“焚香記”“玉蜻蜓”“雙魂報”三場傳統戲片段構成作品的基座,演員充分運用川劇“代角”的手法,淋漓盡致展現劇種豐富的程式及表演手段。成都話裏有個字叫“耍”,王裕仁認為用這個字形容創作過程很是貼切,“‘耍’也可以是端莊的、正式的。在我們一次次靈感的碰撞中,這部作品輕鬆地、活潑地誕生了”。在小劇場,我們何嚐不是需要這樣一種大膽、不設限的創作態度呢?

小空間大想象,青年戲曲人能量十足

“小小的空間,給人的想象卻很大。”在小劇場裏,蔡瑜見到了不同於大劇場的戲曲麵貌,這便是國內首部小劇場錫劇《紅豆》的緣起。經過數不清次數的討論,她和具有不少小劇場創作經驗的90後編劇俞思含決定,以無錫四大古典愛情故事之一——昭明太子與慧如之事為靈感進行創作。習慣於兩三個小時的大劇場演出,蔡瑜認為《紅豆》對演員來說並不是一部“小戲”,她與主演、錫劇“彬彬腔”第三代傳人王子瑜幾乎一秒都不能放鬆,“時空的交錯、演員的切換,相信能讓觀眾看到一部不一樣的錫劇”。

《紅豆》中,王子瑜一人分飾小生“蕭統”與老生“蕭衍”,一段蕭衍和蕭統的對手戲,王子瑜需要一個人在台上體會兩種迥然不同的情緒狀態,他巧用髯口,兩個人物瞬間變換“無縫對接”,“唱腔和念白上區別很大,希望呈現給觀眾不同的視聽效果和小劇場獨特的體驗感”。

昭明太子的這段愛情故事在戲曲舞台並不為人所熟知,小劇場創作者更得以放開手腳,在敘述結構、思想立意等方麵進行大膽嚐試、力求突破。今年參加展演的劇目中,京劇《鹿鳴》、昆劇《東海波臣》、越劇《假如我不是嵇康》都是首度演出,旺盛的創作力在其中一覽無餘:《鹿鳴》對敦煌莫高窟《鹿王本生圖》所蘊含的善惡有報的故事,進行重新解讀,呈現出人與自然和諧共融的當代立意;《東海波臣》則以全新敘事方式,通過塑造茅元儀形象折射出明末曆史;《假如我不是嵇康》大膽給予主人公三次“從頭再來”的機會,引發觀眾對知識分子性格命運和人生價值的思考。

在穀好好看來,“中國小劇場戲曲展演”有著濃烈的青春色彩,“展演為大批優秀的青年戲曲人才帶來闖一闖、探一探的舞台。實驗先鋒的戲曲作品需要在演出中發掘生命力,展演正是提供了這樣的平台,不僅成為精彩好戲不斷上演的‘碼頭’,更成為推動原創新作競相展示的‘源頭’乃至‘潮頭’,從而更加豐富戲曲的蓬勃生態”。

(來源:文彙報)

上一頁2/2下一頁

相關閱讀

熱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