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華看點

回歸生活,讓傳統技藝真正“複活”(2)

2022-11-08 09:36:33科技日報

曾劍君踏遍全鄉6個行政村,尋訪了八九位老人,從他們口中得知傳統獨龍毯的彩線是用水冬瓜皮、核桃皮等染成的。他向縣裏申請非遺資金支持,將材料進行煮製、晾曬,並反複試驗,成功找到了染製紅色、黑色、藍色、綠色、黃色、茶色織物的染料。如今,這些植物染料不僅可以作出傳統獨龍毯,還可以染衣料、手帕、絲巾等。

“傳統技藝的恢複,讓綠色之美重獲新生,也進一步增強了獨龍族群眾的文化自信。今後我們還應該繼續創新,把它傳承下去,弘揚優秀的民族文化。”貢山縣民族宗教事務局局長和黎雲說。

科技助力讓植物染走得更遠

天然靛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染料之一,由蓼藍以及菘藍、木藍、馬藍等含有吲哚酸成分的植物葉子發酵製成。在雲南大理周城,白族人家都會用靛藍做手工紮染。

“我們這裏孩子滿百日,大人都會用一塊紮染布蓋著繈褓,接受親友的祝福。”幾年前從北京回家鄉創業的大理市藍續文化發展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張翰敏告訴記者,人們不會、也不用擔心紮染布料對健康不利,因為是純天然的,是經過了上千年時間檢驗的。

“在工業靛藍染色中,將靛藍轉化為可溶染液需要使用強還原劑連二亞硫酸鈉,這對生態環境有一定影響。”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員王雨華介紹,為解決這個問題,近日,他們團隊研究揭示了民間傳統靛藍染缸裏的綠色發酵機製。

研究發現,傳統的靛藍染色工藝能有效地溶解靛藍,將織物先染藍再染黑。在從藍色到黑色的染色過程中,傳統工藝使用的植物多達80種,分屬於39個科和67個屬。科研人員還厘清了如何給傳統“綠色織染”提供堿性環境、提供功能性微生物、為微生物生長提供底物以及提供金屬媒染劑等的方法,闡明了利用天然植物產品代替化學添加劑的基礎原理。

上一頁2/3下一頁

相關閱讀

熱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