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華看點

做文物的守護者、文化的傳播者

2022-08-01 11:13:12人民日報海外版

近日,作為中國意大利文化和旅遊年的重要項目,“意大利之源——古羅馬文明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以下簡稱“國博”)隆重開幕,展出來自意大利全國26家國家級博物館的308套共503件珍貴文物。在新冠肺炎疫情尚未消散的今天,中意雙方克服重重困難,首次通過視頻點交文物,圓滿完成跨國文物策展合作模式的一次創新性嚐試。其中,國博十餘名文物保護修複人員協助策展團隊完成了此項工作,來自青銅器、金銀器、石質、陶瓷、壁畫等方向的修複師對接相應的意大利文物,及時發現問題並加以保護修複,為這場國際展覽交流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持。

文物跨國展覽是中外交流的橋梁。在文物“走出去”與“引進來”的過程中,文物保護修複工作肩負著為文物“漂洋過海”保駕護航的重任。從國博成立伊始,就可以在跨國展覽中看到文物保護的身影。1912年7月9日,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前身國立曆史博物館籌備處成立,次年便應邀參加德國萊比錫萬國文字印刷術展覽會,向德方出借乾隆玉刻十三經序文、“表章經學之寶”印璽等文物。據記載,當時除了出借展品,還為之“攝照古器物影片,摹拓石刻”。攝影可以存證,以便返還時對照,兼備出版之用;摹拓可以留存器物形貌和圖文資料,也常替代原件展出,二者都是常見的文物保護輔助手段。

新中國成立後,東方古國以嶄新的姿態走向國際社會。1950年,國博應邀參加蘇聯舉辦的“中國藝展”,最終選中89件展品。為了確保文物安全,國博申請了一筆專項經費,精心準備包裝材料,托裱裝潢,備製匣囊。當時,展品中有一幅明代《絲繡天王像》經過專門修複,既提升了對外展示效果,又有利於文物本身的保護。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各項文化事業參與到日益多元的國際交流中,文物保護修複事業亦然。1989年,美國文物保護技術專家訪華團來國博做學術報告,並參觀實驗室和修複室,交流業務。20世紀90年代,國博和加拿大保護中國文物基金會合作,開展了形式多樣的文物保護交流,如選派訪問學者赴加拿大研修,簽署合作協議添置大型科學儀器,共同舉辦文物保護成果展等。在“引進來”的同時,國博的保護修複技藝也在國際合作中積極“走出去”。1999年,國博書畫臨摹裝裱室幫助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完成其所藏3幅中國字畫的揭裱修複,在國際交流中展示了傳統技藝的魅力。此外,日本、意大利等國文保修複專家積極來訪交流。

上一頁1/2下一頁

相關閱讀

熱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