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科研重大突破!月壤中發現“鐵鏽”意味著什麼
2025-11-16 09:15:05央視新聞客戶端
月球科研重大突破!嫦娥六號“土特產”中發現“鐵鏽”意味著什麼?
今天(11月16日),國家航天局、山東大學、中國科學院聯合發布消息,近日,我國科研團隊通過分析嫦娥六號采回的月背南極-艾特肯盆地月球樣品,取得月球科學研究重大突破——首次發現大型撞擊事件成因的微米級赤鐵礦(α-Fe2O3)和磁赤鐵礦(γ-Fe2O3)晶體,揭示了全新的月球氧化反應機製,為環繞南極-艾特肯盆地磁異常的撞擊成因提供了樣品實證。

該成果已發表在國際綜合性期刊《Science Advances》,將為後續月球科學研究提供重要科學依據,深化對月球演化曆史的認知。

研究提出,赤鐵礦的形成可能與月球曆史上的大型撞擊事件密切相關。大型撞擊形成瞬時高氧逸度氣相環境的同時,鐵元素在高氧逸度環境中被氧化,使隕硫鐵發生了脫硫反應,經氣相沉積過程形成微米級晶質赤鐵礦顆粒。值得關注的是,該反應的中間產物為具有磁性的磁鐵礦和磁赤鐵礦,可能是南極-艾特肯盆地邊緣磁異常的礦物載體。該研究首次利用樣品證實了在超還原背景下月球表麵存在赤鐵礦等強氧化性物質,揭示了月球的氧化還原狀態以及磁異常成因。

嫦娥六號著陸的南極-艾特肯盆地,是太陽係岩石質天體上已知最大、最古老的撞擊盆地,其形成時的撞擊規模遠超月球其他區域,為探索特殊地質過程提供了獨特場景。2024年嫦娥六號任務成功從南極-艾特肯盆地內部采回月球樣品,為此次突破性發現創造了前提。
(總台央視記者 崔霞 陶嘉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