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華看點

北京禮物,不一樣了!

2025-11-13 10:19:16

前陣子陪剛回國的表妹來逛街,第一站就紮進了秀水街的“北京禮物”店。剛進門,她就被唐人坊絹人展台勾住了腳——店員笑著介紹,隻要掃個臉,就能把真人神態複刻在絹人上,連衣服紋樣都能自己選。

表妹眼睛一亮,當即決定做一個穿漢服的“自己”,一邊選紋樣一邊念叨:“以前總覺得非遺是要落灰的老物件,沒想到現在能這麼玩!”

今年雙節,某平台數據很能說明趨勢:“數字文旅體驗”搜索量暴漲,國潮文創銷量直接翻倍。大家買文化類的東西,早不是“買個標誌”了,大家更想“帶段回憶走”。

北京禮物,不一樣了!

還記得第一次帶外地朋友逛北京,那是很早以前了。我滿腦子都是“打卡清單”。從故宮到長城,手裏拎的全是印著地標圖案的冰箱貼、明信片。朋友笑著說:“哪是紀念品,分明是把北京的‘符號’搬回家了。

那時候的文創,不管是王府井的文創店,還是景點門口的小攤,常見的多是故宮、天壇、長城這“老三樣”,逛上幾家就覺得都差不多,其實說起來,大家無非是想淘點特別的。

沒想到這些年,“北京禮物”悄然變了樣。現在逛“北京禮物”,一位90後設計師說得實在:“我買的不是包,是北京的根。”她每次來都要帶幾件回去,就為琢磨那些藏在細節裏的“京味兒巧思”。

北京禮物,不一樣了!

能帶走的記憶,這背後其實是文化自信的底氣。四中全會強調以創新激活傳統,“北京禮物”正蹚出條新路:不做一次性的紀念玩意兒,要做能連起情感的“小紐帶”。

創新設計,從“元素拚貼”到“講好北京故事”。個性化的定製,讓北京的老物件“活”了起來。

今年3月開的“京味拾光”主題店,幾百款全是獨家定製的。有團隊花六年時間做的胡同故事手賬本,22條特色胡同都藏在裏麵,翻開就是老北京的煙火氣。小店負責人說:選在楊梅竹斜街開店,就是想避開過度商業化,畢竟來這兒的遊客,都愛小眾、有特色的東西。

“北京禮物”能火,是有秘訣的:把老祖宗的非遺手藝當底子,再用科技添把新火。除了可以定製3D打印故宮絹人、中軸線榫卯擺件、天壇祈年殿模型,還可以配合VR動畫,觀看製作過程。

北京禮物,不一樣了!

科技一幫忙,體驗門檻低了,老傳統也離日常生活更近了。

上一頁1/2下一頁

相關閱讀

熱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