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園+”模式讓城市空間更有活力
央視網消息
(焦點訪談):這個假期,很多公園都準備了豐富的活動,您和家人有沒有去逛逛呢?說起逛公園,在我們小時候那也算件大事,小朋友早早就念叨著,要準備好吃的,去賞花、看動物、玩碰碰車。不過不知您注意到沒有,除了那些曆史悠久的城市大公園、國家級公園、野生動物園等等,最近這幾年,還有不少新建的口袋公園就出現在我們身邊。它們有的很小,有的甚至連圍牆都沒有,和傳統的公園好像不太一樣,綠化、彩化、立體化的植被已經成了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美麗中國其實就在你我身邊,今天我們一起去探一探。
逛公園隻是大爺大媽的最愛?那可是過去式了,我發現,近幾年,一些新晉的“網紅”公園裏年輕人已經成了打卡主力軍。
看早春的山桃花,逛夢幻的泡桐大道,赴深秋的銀杏之約,聽一場露天音樂會。哪怕隻是在大草坪上野個餐,也要美美地打個卡。套用最近流行的一個熱詞——chill,要的就是悠閑自在的範兒!
上海世博文化公園去年剛全麵對外開放,就成了上海浦東最熱門的“網紅”公園。要說它脫穎而出的理由,還真不少,不過我比較感興趣的倒是一個細節,答案就在一片草坪上。它有個浪漫的名字,叫“音樂之林”。大草坪就像一個天然劇場,時下最流行的露天電影、音樂演出時常在這裏舉辦。而且在這裏,遊客可以隨意席地而坐野餐,孩子們能在草地上肆意撒歡。
大海、沙灘,騎行、美美地拍照……今年8月,深圳前海石公園的桂灣段剛剛建成開放,也迅速成為年輕人熱衷打卡的新地標。作為大型濱海公園群,這裏有12公裏海岸線和充滿設計感的景觀布局。周邊商務樓裏的年輕人很喜歡來吹吹海風,坐在沙灘椅上放空,這是他們最直接的“解壓方式”。而一個剛建成的人工沙灘是小朋友們最喜歡的遊樂園。
現在這樣又精致又實用的公園在各地隨處可見,成了中國的“公園景觀文化”。這背後自然離不開政策的托舉。什麼?建公園也要國家出政策、作頂層設計嗎?當然了,建設美麗中國是國家著眼未來的一盤大棋,為咱們老百姓建公園就是其中重要一環,它可是實實在在的“民生福祉”。2023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全麵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發布。
翻開政策日曆,我發現建公園的政策也很具體。2022年,住房城鄉建設部印發《關於推動“口袋公園”建設的通知》,讓“見縫插綠”有了明確方向;2024年12月《城市公園管理辦法》正式施行,更讓公園建設和管理有了全麵法治保障。
大家的體感到底準不準?其實我也很好奇,最近這幾年,咱們國家到底新建了多少個公園?我查詢了多方資料,找到這樣的數據:今年上半年,全國新開工建設口袋公園3420個。截至6月底,全國共計建設口袋公園5.4萬餘個、綠道14.2萬餘公裏。
更值得關注的是,我國城市人均公園綠地麵積已經從2012年的11.8平方米,提升至15.91平方米。北京、上海、深圳、成都等城市已經成了妥妥的“千園之城”。在寸土寸金的深圳,平均每1.5平方公裏就有一個公園,91%的居民都能在步行10分鍾內抵達公園綠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