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添鐵證!新征文物史料記錄南京大屠殺慘狀(3)
南京醫科大學教授孟國祥認為:“石井桂中國之行目的是調查和收集中國方麵的防空資料,為日本擴大侵略提供情報。這些文件記錄了石井桂於1937年底至1938年初在南京等地看到的日軍暴行後的慘狀,具有很高的史料和文物價值。”
日軍照片印證中國軍民被分批屠殺
大東仁先生還在日本幫助紀念館征集到一組1937年侵華日軍攻占南京等地的照片,包括“南京站前被炮火擊中的中國房屋殘垣”“被侵華日軍侵占後的南京漢中門”“被侵華日軍侵占後的南京下關火車站”等共計324張。經研究,這組照片與日軍上海派遣軍直轄之獨立野戰重炮兵第十五聯隊有關。獨立野戰重炮兵第十五聯隊於1937年9月26日在上海登陸,參加了上海的戰鬥。此後,該聯隊向蘇州、無錫、常州、南京進犯,南京淪陷後參與了南京大屠殺。
在這些照片中,有一張寫有“俘虜收容處”字樣的照片,照片中的建築物背景與日本發行的《支那事變紀念寫真帖:昭和十二、十三、十四年世田穀街道部隊》和1953年《畫報近代百年史》中的相關照片背景相似。經比對,發現這三張照片是由不同角度和時間拍攝的相同地點的場景,即位於南京東郊仙鶴門鎮的“俘虜收容所”。日軍第十六師團師團長中島今朝吾在日記中記載:“在仙鶴門鎮附近集結的約有七八千人。此外,還有人不斷前來投降。處理上述七八千人需要有一個大溝,但很難找到。預定將其分為一兩百人的小隊,領到適當的地方加以處理”,進一步表明了被抓到仙鶴門“俘虜收容處”的眾多中國軍民最終被分批屠殺。
照片史料印證日軍“慰安婦”性奴隸製度
珠海的劉昌言先生及朋友幫助紀念館征集到一批反映日軍“慰安婦”性奴隸製度的照片和史料,包括上海“海乃家”慰安所建築改造圖紙,以及日軍在蘇州、太原、古北口營等地設立慰安所的照片,進一步印證了日軍在中國實施的“慰安婦”製度。
有一份史料是日本關東軍第六病院棚木軍曹反映日軍後勤情況的原始文件,包括人員和軍馬的糧食配給、官兵醫療等,其中有一份“慰安婦”名錄是日軍野戰醫院為“慰安婦”所做的體檢表格,記錄了“慰安婦”的種族、屋號、藝名、本名、年齡。其中,中國籍“慰安婦”有12人,最小的18歲、最大的36歲。
(總台記者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