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旅行,到底去哪?怎麼去?費用如何?一文深解(3)
此外,價格也是大家關注的重點。相比於軌道飛行高達數千萬美元的天價,亞軌道飛行雖然依然價格不菲,但已經進入更多人可以接受的區間。但也必須承認,對普通人來說,數百萬元一次的太空旅行,仍然是遙不可及。未來,太空旅行真的能“飛入尋常百姓家”嗎?
霍亮認為這是肯定的。首先,隨著技術進步,火箭和載人艙將實現可回收和重複使用,動力係統也將更加高效,這些都會使進入太空的成本大幅降低。隨著成本降低會出現需求的擴大,從而實現規模化經營。商業循環跑通之後,能為企業帶來營收,進一步為航天技術進步和航天產品研發提供更充沛的資金,並發展出更多元的業態,比如,太空科學實驗、太空攝影、太空婚禮、太空慶典活動等。此外,圍繞商業航天的利好政策也將推動太空旅行領域的發展。同時,法律法規和監管機製,以及行業規範體係,還有相應的保險、救援機製等都將伴隨發展不斷完善。
他表示,這次售價100萬元,更多是為了以相對低的價格,吸引更多普通消費者的關注和參與,但後期發展成熟後,通過規模效應、成本控製等,這個價格是可以實現盈利的。
霍亮還有一個長遠的目標,未來進行太空旅行的票價和現在國際航班的票價達到一個量級,發射也將實現航班化,每年將進行數百次發射。他也指出,這個目標不會在短期內實現,還需要在技術上做出更多突破和進步。
中科宇航創新中心總經理王英誠也表示,當前太空船票票價較為昂貴主要是因為飛行器製造成本、保險費用等比較高,未來隨著技術的普及、飛行器可重複使用次數增加等,費用會逐漸降低。預計到2030年左右,隨著技術發展和發射成本不斷降低,太空旅行票價有望降低至10萬元量級,太空旅行也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
04
不隻太空旅行
中國商業航天值得期待
進行太空旅行船票預售,霍亮表示,這也是一種科普和推廣,可以讓更多人了解到我國商業航天的發展,“預售太空船票是對未來產業的一種期待,賣兩張是一個象征性的舉動。”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航天一直“國家隊”的事,事實上,商業航天早已成為我國最具有活力的未來產業之一。
2023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表示,要打造生物製造、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若幹戰略性新興產業。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進一步強調,要積極打造生物製造、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新增長引擎,這也是“商業航天”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
近年來,我國商業航天產業快速發展,在多領域實現了“從0到1”的突破。
商業火箭方麵,相關機構統計顯示,2024年上半年,中國航天共實施30次發射任務,其中商業運載火箭發射就有5次。就在今年9月,由我國藍箭航天公司自主研發的可重複使用火箭“朱雀三號”試驗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完成10公裏級垂直起降返回飛行試驗,我國商業航天在實現可重複使用運載火箭技術上邁出重要一步。
△2024年9月11日,“朱雀三號”完成10公裏級垂直起降返回飛行試驗。
商業航天也帶動衛星產業迎來爆發增長,目前我國已規劃3個“萬星星座”計劃,總計將發射超3.7萬顆衛星。其中,我國低軌衛星互聯網星座“千帆星座”已進入常態化、密集型的組網階段,今年目標是發射108顆衛星,預計到2030年底,將完成超1.5萬顆衛星的組網,將釋放大量需求,為上遊衛星、商業火箭製造以及相關設備、零部件企業提供大量訂單。
從商業火箭到衛星互聯網,再到太空旅行,隨著產業政策持續落地,我國商業航天作為新質生產力的代表性行業,正全產業鏈開足馬力駛向“快車道”。
中國商業航天,同樣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