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圓饃、中秋墨 探尋千年文化傳承密碼(3)
2025-10-06 09:13:16央視新聞客戶端
關中民間老百姓自古傳說最古老的那個月餅,它有個名字叫團圓饃,這個團圓饃一般是有一個最大的,再有幾個小的,象征著一家老少。裏頭還有月牙狀的,還有圓狀的。家裏有幾口人就把它切幾塊,如果遠方遊子還在外地,把這一塊給他留上,用紅綾子包上掛上等他回來吃,處處體現了團圓。
團圓饃,這個比月餅更早的中秋符號,承載著千年文化密碼。它由白麵製作,餡料為核桃、花生、芝麻,表麵點綴著雪蒿裝飾的月宮桂樹。這種食物,不僅是味覺的享受,更是文化基因的傳承。
隨著時代變遷,花樣繁多的月餅逐漸取代了團圓饃,但那份藏著同樣團圓心願的傳統文化記憶卻始終留在人們的舌尖上。
傳統文化生生不息
曆史脈搏躍動時代
當傳統與現代相遇,當文化與生活共生,中秋佳節到來之際,各地更多傳統習俗以不同方式詮釋著中秋文化,讓傳統文化成為滋養文化自信的活水源頭。
眼下,在安徽黃山的老街上,為今年中秋節定製的兩款“中秋墨”深受遊客們的歡迎。製墨師傅將傳統徽墨創新為月餅造型。“中秋團圓”“花好月圓”的描金字樣彰顯非遺質感,纏枝紋、回紋承載著吉祥寓意,展現了傳統文化的韻味。
讓老傳統煥發新活力的不僅有中秋墨,在阜陽水街,一場火把節活動正熱鬧舉行。這一中秋祈福習俗源自元代,多個火把依次亮起,如火龍蜿蜒穿行於市,古老的儀式成了現代中秋的別樣體驗。
阜陽市曆史文化研究會會長李興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