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圓饃、中秋墨 探尋千年文化傳承密碼(4)
2025-10-06 09:13:16央視新聞客戶端
火把節的來曆,距今已經將近800年時間了,每逢中秋佳節來臨,人們為了慶祝豐收,為了祈求平安,為了家人的團聚,好多人就聚集在一塊,利用田間的稻草麥秸、紅薯梗,纏成火把,遊走在大街小巷,互相祝福,共度中秋團圓。
月光與火光交相輝映,延續著千年的中秋祈願。當月光灑向四川綿陽的羅浮山,古琴與洞簫合奏的《水調歌頭》,拉開了一場穿越千年的古今對話。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院研究員魯煒中:
古琴素有“聖人之器”的美譽,其音色清越圓潤,恰好符合中秋賞月時追求的空明心境。唐代名琴“秋籟”的音色被形容為“微妙而細膩,圓潤而綿長”,正是對中秋月夜最佳的音樂詮釋。
在當地古街非遺市集裏,與中秋相關的非遺技藝吸引著眾人的目光。剪紙藝人紅紙翻飛,“兔娃獻月餅”作品線條細膩;葫蘆烙畫傳承人以火為墨,嫦娥奔月場景在巴掌大的葫蘆上躍然呈現。
這個中秋,人們從古人的詩文墨跡裏,從古琴的悠揚音韻中,從非遺手藝人的手指間,觸摸中秋文化的曆史脈搏,感受傳統文化的非遺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