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華看點

“公園+”模式讓城市空間更有活力(3)

2025-10-06 09:10:27央視網

竹林掩映中的四川竹藝村由生態林木、宅院、耕地等圍合而成,類似於“盤”的居住形態,被稱為“川西林盤”。依托桃花源般的生態,又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道明竹編”的核心傳承區,近年來,竹藝村一直在探索公園的鄉村表達。

 “公園+”模式讓城市空間更有活力

竹藝村的真正蛻變,始於前些年的整村風貌改造。當地最大限度保留了村子的原生格局,並引入新村民開設書院、美術館,推動竹編與咖啡、茶館、民俗館等跨界融合。

四川成都崇州市道明鎮黨委副書記廖啟帆:“現在,我們村子不隻是形態美了,同時也有很多藝術家、設計師在這裏有了他們自己的藝術館和工作室。年輕人在這裏能夠看到我們的鄉村並不輸城市,鄉村也可以非常時尚、時髦。”

 “公園+”模式讓城市空間更有活力

目前,我國村莊的綠化覆蓋率達到32.01%,美麗鄉村建設與鄉村振興戰略深度融合,一座座“生長在田野中的公園”美了村落、活了文化、富了村民。

郝棟:“鄉村的公園化是一個很好的嚐試,把鄉村良好的生態環境和一些民俗文化要素,同現代公園建設的理念相契合,一方麵賦予了公園更多樣的呈現形態,另一方麵也給鄉村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發展提供了新的平台,使鄉村振興有了更鮮活的動力。”

看了這麼多公園,你也許會問:為啥我家門口沒有公園?這公園建在哪兒是怎麼定的呢?我也想知道答案,經過觀察我發現,各地選址有共性,就是要“見縫插綠”,更要“精準落地”。比如,要有效利用城市中的邊角地、閑置地,還要結合城市的發展布局、人口分布等綜合考量。

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總體規劃處處長嚴震宇:“我們將可達性以及公園的服務半徑覆蓋率作為非常重要的指標,在規劃上就考慮到老百姓5到10分鍾可達的方式來進行公園布局。”

 “公園+”模式讓城市空間更有活力

上海的探索則更具創新性:打破了“公園必須是專門用地”的思維定式,讓更多“隱藏的綠色”走進人們生活。

上一頁3/4下一頁

相關閱讀

熱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