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華看點

“公園+”模式讓城市空間更有活力(4)

2025-10-06 09:10:27央視網

上海市綠化和市容管理局公園綠地處處長管群飛:“比如林地讓它開放,成為休閑森林公園,比如音樂學院打開、展覽館打開等等,非常受歡迎,而且這些綠地原來都是附屬綠地,開放以後也納入到了我們的公園體係。”

逛公園,看門道,我又想到一個問題:建公園的錢從哪來?不能全靠財政支持,各地也在探索多元化投入機製,讓公園既能建得好,更能運營得久。

 “公園+”模式讓城市空間更有活力

成都的環城綠道給出了很好的示範。一條沿繞城高速打造的綠道,串聯起121個公園,錦城湖公園便是其中之一。公園裏的高架橋下原來是一片閑置空地,當地采用了“政府引導+社會參與”的模式,由高速公路運營方川西公司負責這塊地的整體運營,再通過國有資產出租引入社會資本,建設籃球、網球等運動場館。

蜀道集團川高川西公司資產經營部工作人員張傑穎:“錦城湖運動空間一方麵為公園完善和補充了一定的運動空間,公園的人流也為架空層的可持續運營帶來了動能。”

如今,長約一公裏的橋下空間已經建起了大大小小十幾個運動場館。

四川成都高新區石羊街道辦事處工作人員袁子涵:“錦城湖公園是我們街道體育業態最豐富的公園,今年以來我們街道已經組織開展了水上龍舟皮劃艇大賽、青少年籃球、羽毛球、親子趣味跑等體育活動50餘場,在轄區營造了濃厚的全民健身氛圍。”

說了這麼多公園的變化,我發現要實現這些變化,遠遠不隻是做到“見縫插綠”、多建些公園那麼簡單,這些變化裏藏著城市與鄉村共同發展的密碼,也彰顯著“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

而美麗中國從來不是遙不可及的藍圖。它是你下班路過的那片草坪,是周末帶娃撒歡的沙灘,是鄉村裏盛放的花海,是稻田裏的夏日音樂會。這些散落在身邊的點點“綠色”,編織成我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美麗中國的概念很大,但它時時刻刻就陪在我們身邊。

上一頁4/4下一頁

相關閱讀

熱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