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華看點

玉淵譚天丨美國國際貿易協議的“明槍”與“暗箭”(2)

2025-08-01 14:06:03玉淵譚天

而第二個層麵的不對等,則體現在關稅規則本身。一些協議中,美國還特意設定了“轉口”限製“供應鏈安全”這種附加條件。

比如,越南整體出口的71.7%來自外資企業,像富士康、蘋果、英特爾、耐克等美國公司都把越南作為主要生產基地。

一旦對關稅設定“轉口”限製,最先受影響的就是這些高度依賴全球化的外資企業,越南本地吸引外資的優勢也會減弱。

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周密跟譚主分析:這對越南的影響非常明顯。第一,它高度依賴美國市場,關稅上升直接削弱企業吸引力;第二,越南自身製造體係並不完整,很多是中間加工和轉運,美國現在限製“轉口”,會讓外資企業對繼續投資猶豫,影響越南的工業園區和外資布局。

所謂“供應鏈安全”,對英國來說也是現實問題。

新協議已經在6月30日正式生效,其中特別提到,對部分出口美國的產品進行供應鏈審查。如果某個商品的零部件中,他國生產的成分占比太高,會被征收高關稅,反之則享受低稅率。

英國尤其受影響。2024年英國汽車產量約為78萬輛,其中有超過60萬輛用於出口,占比達77.4%。而根據行業估算,一輛英國組裝的汽車,其中隻有占總價值20%–25%的部分是在本地生產的,其餘都來自其他國家。

一旦按照美方“供應鏈安全”邏輯審查,很多英國製造產品都不達標。不僅損害英國的出口能力,也衝擊其製造體係的穩定性。

到了和印尼的協議,這個限製條款的表述被稱做“加強原產地規則”,意思是要“確保協議的利益惠及美國和印尼,而不是第三國”。同樣的表態也在和歐盟的聲明中出現,說是要“禁止他國搭便車”。

但無論如何,這些限製都繞不開一個事實:越南和印尼需要工業化,英國和歐盟也想重建工業能力,這些都需要全球其他國家。

美國和這些國家和地區達成的所謂“協議”,實質上不僅是要求其接受更高的關稅標準,還要讓其接受美方對本國產業結構和供應鏈路徑的幹預。

說到底,美國是在把自己的發展空間向外擴張,而代價卻是擠壓別國自主發展的空間罷了。

2、不公平的市場開放

譚主梳理了美國同各國簽署的協議,其中,有一個共性,就是要求各國開放市場給美國商品。

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白明告訴譚主:美國尤其關注的是美國農產品出口市場的拓展。

美國一直是農產品出口大國,但是近年來,美國農業衰落的跡象卻越發明顯。

根據美國農業部的預測,今年美國將連續第三個財年出現食品貿易逆差,這還是過去70年來首次,進口額將超過出口額近500億美元。

玉淵譚天丨美國國際貿易協議的“明槍”與“暗箭”

美國農業的困境跟愈演愈烈的貿易戰本身有很大的關係。

彭博社今年的一篇報道中指出,每次政府發動貿易戰,美國在全球農產品市場的份額就會下降。

今年以來,美國一直在與其農產品的前三大買家中國、墨西哥和加拿大打貿易戰。去年,美國一半多的農產品出口去往了這三個國家,這些貿易爭端進一步削弱了美國農業的全球競爭力,使農民麵臨更大的經濟壓力。

然而,美國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是繼續試圖通過不公平的貿易協定來找補。

以日本為例,在同日本的協議中,美日目前已經達成的一項協定指出,日本將增加75%的美國大米進口。

農業利益對於日本政府而言,關乎其政治根基。

農業約占日本GDP的1%,卻有著極強的政治影響力。一個原因是,幾乎每個日本農民都是日本農業協同組合(JA)的成員。作為一個由政府設立、具有監管與遊說雙重功能的組織,該組織成員長期以來都是日本執政黨自民黨在農村地區的重要票倉。

因此,在這次美日談判過程中,農產品一直是一個關鍵議題。大米在日本文化中尤其重要,大米的自給自足被視為糧食安全的核心。

然而,在此次談判中,日本同意在現有關稅免除配額內進口更多美國大米,該配額依照1995年世貿組織的“最低準入”框架設定,約為每年77萬噸。上一財年,美國約占日本大米進口配額的45%,總量為34.6萬噸,是最大的免稅大米供應國,而現在則是要在此前的基礎上增加75%,也就是進口量要達到60.55萬噸。

日本政府的目標一直是在保證價格的基礎上,提高日本大米的產量從而增加農民收入。然而,廉價進口大米可能與日本本地農民競爭,同時如果要滿足協議提及的增量,就隻能減少從周邊亞洲國家進口大米的量。

這樣一來,不光日本本地農產品的銷量會受到影響,還擾動了整個區域的大米貿易。

除了日本之外,美國還對印度、韓國、印尼、菲律賓、英國等提出了擴大大米、大豆、牛肉、乳製品等農畜產品進口的要求。

其中,越南和印度尼西亞更是在部分農產品上給予了美國零關稅的條件。這對於其本國的商品,無疑都構成了不平等的競爭和衝擊,也極大衝擊了本國的利益。

3、不公平的政治枷鎖

幾天前,美國同歐盟達成貿易協議。與美國宣稱達成史上最大的貿易協議形成反差的,是馮德萊恩雙手放膝的坐姿和緊抿的嘴唇。

玉淵譚天丨美國國際貿易協議的“明槍”與“暗箭”

新協議讓歐盟五味雜陳。

協議要求歐盟對美國新增6000億美元投資,同時要求歐盟在未來三年內購買7500億美元的美國能源。

這個條款讓歐盟內部炸了鍋。如果說美國對歐盟征收15%的關稅還是一種可以自我安慰的不平等,畢竟對歐關稅還是降低了一些,那投資和能源購買條款是完全說不過去的。

對比就會發現,日本也拿到了15%的關稅,但隻需要對美投資5500億美元,英國則拿到了10%的關稅,沒有投資條款的要求。

更關鍵的是,能源軍火等采購條款體現出這個協議不僅僅是單純的貿易協定,還涉及政治和能源戰略等多方麵因素。

這是一種典型的投資與采購的政治經濟捆綁。

通過這種投資與采購安排,美國在經濟上獲得了歐盟的支持,同時在政治和能源安全等領域也鞏固了與歐盟的關係。對於歐盟而言,這既是經濟的妥協,更是政治的讓步。

對於這種妥協,法國的批評聲音是最劇烈的,用詞也非常直白——“屈服”。而最被歐盟各國所不齒的,是三年7500億美元的能源購買條款,這意味著喪失“歐盟能源主權”。

根據協議,歐盟需每年采購2500億美元的天然氣、石油及核能技術。

這是幾乎不可能完成的數字。

從美國角度看,2024年美國出口的石油和液化天然氣總額加起來大概隻有1800億美元,歐盟把這些買空了也達不到2500億美元。

而這樣的能源交易,本身也將對全球能源貿易的正常運行產生巨大影響。

從限製你的發展,到搶占你的市場,再到製約你的未來,美國的“不平等協議”捆綁的不隻是簡單的利潤,還有其他國家的發展、安全和未來。

這個世界最終需要的,不是“新經濟殖民主義”,而是一個更公平的格局。

上一頁2/2下一頁

相關閱讀

熱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