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淵譚天丨國際貿易格局,變了(3)
美國貿易夥伴的變化,集中在亞太地區的盟友國家和歐洲。
這表明,這些國家的變化基本在它們各自所屬的貿易集團內部,體現了其對地緣政治聯盟的優先考慮。
過去幾年,美歐老牌貿易大國以“貿易多元化”為由,歐洲實則抱守“歐洲中心主義”,美國實則推動“近岸外包”等策略。
現實證明,這種做法往往導致貿易網絡的不確定性和收縮性增加。
比如,歐洲對中國的技術出口限製了其在亞洲市場的競爭力。美國“近岸外包”因成本上升反而削弱了其供應鏈效率。
相比之下,中國、日本和韓國選擇的夥伴覆蓋了更多地區:
中國尤其突出。一方麵,亞太國家逐漸在中國貿易夥伴中占據主導地位。中國前十大貿易夥伴中,一半以上是亞太國家,包括韓國、日本、越南、馬來西亞、印尼和印度等。
另一方麵,除了深化亞太區域經濟合作,中國還與拉丁美洲、中東等地區的國家建立了更加緊密的聯係。相關地區國家在中國貿易夥伴排名中的大幅上升。
日本和韓國也在深化亞太地區合作的同時,加強與歐洲、中東等地區的貿易聯係。
這些實踐,代表了“多元”的另一個方向:
多元化不僅僅是貿易夥伴變化,更是貿易網絡的地域廣度和合作深度的擴展。
相比於美歐的區域集中,跨區域多元有一個特點是,相關國家不僅參與生產環節,也參與高附加值環節(如研發、技術標準製定)。
區分二者,有一個簡單的辦法:是在創造價值,還是在瓜分利益?
拿中國與拉美地區的合作來說。
如圖中所示,過去十年,拉美地區之於中國貿易地位的提升十分顯著。
2024年,中國與拉美貿易額增長至2015年的2倍多。
這個數據背後,中國不僅有效分散了市場風險(這在中國尋求美國農產品進口替代中有所體現),通過參與拉美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技術合作和產業投資,中國幫助拉美國家提升其經濟附加值的同時,雙方在價值鏈上的位置也在共同提升。
2025年,全球貿易格局正處於一個關鍵的轉折點。美國關稅政策的反複無常雖然製造了不確定性,但也促使全球貿易體係加速向真正多元的方向發展。
通過數據分析,我們可以看到,盡管美國仍是全球貿易的重要參與者,但其影響力正在逐漸減弱。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特別是亞洲、拉丁美洲和中東地區,正成為全球貿易新的增長點。
在這一背景下,全球化並未成為絕唱,而是以新的形式重塑著國際貿易格局。
多元化的貿易合作以及國際關係的重構,都表明全球貿易體係正在適應新的挑戰,並朝著更有韌性和包容性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