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華看點

玉淵譚天丨國際貿易格局,變了(2)

2025-07-13 11:04:13玉淵譚天

其中,中東地區,特別值得拿出來說說。

中東地區是超越自己在國際貿易格局中原本的位置,找到新的增長點的典型代表。

傳統上,中東國家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主要依賴於石油出口。近年來,中東國家正加速布局人工智能、清潔能源等新興產業。

研究數據指出,按當前的發展,到2035年,這些投入將貢獻中東地區GDP預計增長量的20.9%。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投入不僅推動了中東的經濟發展,還在改變中東在國際貿易格局中的戰略地位。

早些年,我們甚至很少將中東地區視為單獨的一個貿易區,而是習慣於將世界劃分為亞洲、歐洲和北美三大貿易區。

如今,情況截然不同。

新的產業,幫助中東成了全球供應鏈重組的關鍵節點:

阿聯酋通過哈利法港和傑貝阿裏自由區的建設,成了亞洲與歐洲之間的轉運中心。

沙特通過吉讚和延布港項目,支持全球技術產品的供應鏈。

科威特通過改善商業環境和引入電子清關係統,提升其在全球供應鏈中的競爭力。

中東在全球貿易中的上升地位反映了全球經濟權力平衡的轉移,這對於上麵所說的,發展中國家突破國際貿易的結構性桎梏,十分有意義。

值得注意的是,中東的轉型,不是最近才有的,而是基於長期戰略規劃的主動變革。

如果將製造業發展規劃作為評估戰略規劃能力的指標,會發現,阿聯酋、沙特等中東國家的發展規劃早在2016年,貿易保護主義剛剛抬頭時,就已經推出。

如今,戰略規劃和適應能力同樣重要。

譚主梳理了貿易量最靠前的發展中國家的規劃,發現,多數國家都有這樣的認識。中國自然不必多說,其他國家中:

玉淵譚天丨國際貿易格局,變了

亞太國家、中東國家的發展規劃總體做得比較早。拉美國家這兩年也跟上了。

時代的背景已經變了,貿易保護主義政策層出不窮,這是無法回避的現實。

在這樣的背景下,各國需要兼顧適應性與長期主義的規劃,在全球經濟中重塑自身地位。這種融合適應與遠見的能力,是超越各種阻礙影響的力量來源。

「分化與連接」全球貿易重組的方向是什麼?

新的國際貿易格局,正在這些力量推動下逐漸形成。

我們可以從全球主要貿易國的夥伴關係入手,通過貿易網絡連接性的變化,觀察全球貿易重組的方向。

譚主梳理了美國之外全球前五大貿易國——中國、德國、荷蘭、日本、韓國的貿易夥伴關係變化。

將對比的坐標,設為今年與2016年(美國陷入貿易保護主義之前):

玉淵譚天丨國際貿易格局,變了

上圖中,標出了排名變化顯著(排名變化大於3)的國家,分別用實線表示上升,虛線表示下降,不同顏色代表不同地區。

一眼看過去,增長的實線顏色不少,許多國家都在尋求新的貿易夥伴,而虛線顯示,傳統貿易夥伴的相對重要性在下降。國際貿易格局正在變得更加多元。

“多元”這個詞,過去幾年大家應該聽得很多了。我不買你的東西,還有他的東西可以買,似乎這就叫“多元”。

但選誰,各國呈現出了不同的偏好,背後體現了“多元”理念的差異。

這種差異,會影響貿易網絡的韌性和擴展性。

拿德國來說。

德國在上麵幾張圖中非常突出,因為隻有它的變化是單色的,這表明德國主要貿易夥伴的變化集中在歐洲內部。

玉淵譚天丨國際貿易格局,變了

譚主進一步梳理了美國的貿易夥伴關係變化,發現其也呈現出相似的特點:

上一頁2/3下一頁

相關閱讀

熱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