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戰”衝擊下,我們如何做好自己的事?(3)
對於企業來說,未來要繼續加強自身能力的建設,加強轉型升級。包括產品差異化,從代工轉向自主品牌,品牌不斷升級,開發關稅友好型的產品,輕量化設計、模塊化組裝,降低商品歸類稅號對應的稅率。同時也進行供應鏈的區域化和柔性生產,推廣小單快反的模式,利用數字化係統快速切換訂單,減少庫存的積壓。
未來要構建一個“政策+市場+技術”的支持體係。政府通過降成本、拓市場、強創新的政策組合拳,穩住基本盤。社會力量的依托、行業協同、平台賦能、金融創新來提升企業的抗風險能力。最終要形成政府引導、市場主導、企業主動的良性互動,關鍵在於幫助企業從被動應對關稅轉向主動優化全球布局。通過技術升級,品牌溢價、供應鏈的韌性,將外部壓力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內生動力。
做好自己的事,我們當前該如何發力?
此前商務部表示,鑒於在目前關稅水平下,美國輸華商品已無市場接受可能性。如果美方後續對中國輸美商品繼續加征關稅,中方將不予理會。既然我們采取了“不予理會”的態度,我們自己的注意力應該先聚焦在哪裏呢?
萬喆表示,我們目前要聚焦的重點,首先就是國內市場的開發和內需的拉動。未來政府也會給出一係列的產業政策來支持相關的國內企業的發展,提高他們的國際競爭力。在關鍵技術突破上,像半導體、新能源、生物醫藥,湧現一批優秀的企業。未來在供應鏈韌性的提升上,會有更好的發展。繼續加大研發投入和人才培養,能夠支撐產業進一步轉型升級。
專家預測,未來國際市場是多元化重構,包括新興市場的開拓、區域和合作的深化。很重要的就是製度性開放和規則重塑:
對接國際的高標準,參與OECD全球最低稅率的改革,避免跨國企業轉移產能。
在自貿協定中納入數字關稅互認條款。
維護多邊主義,聯合歐盟、金磚國家推動WTO爭端解決機製的改革。同時為發展中國家提供綠色基建的融資,提升國際規則的話語權。
本質就是以經濟規律為武器,以戰略定力為依托,實現從被動應對到主動引領的轉變,向內求穩、向外求變,向新求進。這種以我為主的戰略選擇,既體現了對自己韌性的信心,也為全球貿易治理提供了去霸權化的中國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