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華看點

特朗普推關稅能讓製造業回流?企業主:這是致命幻覺(2)

2025-04-09 09:35:19央視新聞

莫爾森認為,人們總低估製造業的複雜度,但現實很殘酷:如果連技術都掌握不了,關稅再高也逼不出“美國製造”。例如,蘋果公司能設計iPhone,卻未必能生產所有組件。

莫爾森以其切身經曆為例,闡述道:他所在的公司生產一種類似樂高的拚插玩具“雪花片”,但棘手的是,美國本土幾乎找不到會修模具的師傅,他們不是去世就是退休了,一旦模具損壞,就得從中國重訂模具,產線一停就是幾個月。

4.中美勞動力:差距不止在成本

人們總以為美國把生產線放在中國僅僅是因為勞動力便宜,但莫爾森指出,現實可能更紮心:中國勞動力不僅更便宜,重要的是專業素質過硬。

反觀美國工人,不僅成本高,生產效率、紀律性都差一截,光靠關稅根本補不齊這個差距。

作者還感歎,世界上比中國人力成本更低的國家還有很多。但中國之所以成為世界第一製造強國,是因為刻進骨子裏的工匠精神、硬核的專業實力,還有全民對“勤勞致富”的信仰,加之一流的基礎設施

特朗普推關稅能讓製造業回流?企業主:這是致命幻覺

△山西一家新能源汽車生產基地,工人們正在組裝新能源車車門。

5.美國基建拖後腿

莫爾森稱,美國製造缺的不隻是人,更是基建。2000年以來,美國人均發電量停滯不前,中國則增長了400%。若大規模重啟製造,電網、公路和港口將承受巨大壓力,而當前,美國的基礎設施根本無法支撐這一轉型。

在莫爾森眼中,動輒嚷嚷“在美國製造”的人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光喊口號根本轉不動機器,更別提新建核電站、擴建港口這些高價基建投入了。

6.“美國製造”遙遙無期

莫爾森有切身體會的是,美國建廠麵臨現實困境:即便手續順利,在美國新建一座工廠至少需要兩年——這還隻是起步。投產後,工廠仍需6到12個月才能達到全效運轉,而配套基建(道路、電站等)更遙遙無期。因此,他調侃道,等 “美國製造” 真正開始的時候,人們可能又要選舉新總統了。

7.政策朝令夕改建廠像“賭博”

莫爾森指出,朝令夕改的關稅政策讓很多企業不敢“輕舉妄動”。他舉出了特朗普政府向墨西哥征稅的例子:先加征25%關稅,又取消,再恢複,再取消;上周原計劃新增關稅,卻臨時叫停。這種背景下,在美國建廠就像賭博——投資回報完全取決於關稅政策的瞬息萬變——可能大賺,更可能血本無歸。

莫爾森說,由於政策表述不明確,人們不知道這些關稅什麼時候會生效,因此無法確定,也無法準確計算成本。而無法計算成本對於企業來說“十分令人擔憂”。

8.製造業的艱辛美國人並不習慣

莫爾森在文中稱,大多數美國人追求的是低犯罪率、優質教育和低廉醫療。他說,那些對關稅政策最熱衷的人,往往從未親身參與過生產。

莫爾森還講述了自己的親身經曆:他在中國的一個工廠中體驗工作,他說自己用手指組裝小零件,僅僅四小時後便放棄——而這樣的工作強度,不過是製造業的日常。當時他的速度僅有旁邊工人的四分之一。

他表示,真的嚐試過後才能明白製造業的艱辛,而美國人更習慣坐在辦公室中搞資本運作。

特朗普推關稅能讓製造業回流?企業主:這是致命幻覺

△廣西柳州一家電子廠生產車間,工人在生產線上加工數據線等電子產品。

9.既缺勞動力也缺技能

莫爾森稱,美國製造業崗位嚴重空缺,但高喊“讓美國再次偉大”無法憑空變出具備專業技能的勞動力

他還尖銳地指出,美國不僅缺乏產業工人,更麵臨管理人才斷層——這正是美國製造業衰落的關鍵症結。當精英們紛紛湧向股市、房地產和風投領域賺取快錢時,難道能指望這些金融新貴們去縫製衣服?

10.自動化早已被中國“碾壓”

莫爾森表示,中國每年安裝的工業機器人是美國的7倍,且成本更低。當前在美國,多數製造業工序無法自動化(如精細組裝),而可自動化的部分(如傳送帶)早已被中國優化。例如,第一輛商用電動汽車在美國設計和製造,但如今,在全球電動汽車製造業中占據主導地位的卻是中國。工業機器人恐怕也將走電動汽車的老路

作者評論道,未來,美國的創新速度可能趕不上中國工業機器人湧入美國市場的速度

“美國全速衝向經濟災難”

除了以上十條,作者還列舉了其他關稅無法讓美國製造業“再創輝煌”的原因,如美國法律環境的高度訴訟風險以及關稅的結構性錯誤等。他還提到,雖然當下美國仍然需要製造業,但製造業已不是美國的“主賽場”,不應“強攻”

莫爾森還稱特朗普的關稅政策是“史上最糟糕的經濟政策”,並對“關稅戰”的結局做出預測:製造業回不來,美國隻會更窮

在文章結尾,作者憂心忡忡地寫道,自己正“眼睜睜地看著美國全速衝向經濟災難”,希望特朗普政府能在為時已晚前及時調整強加關稅的做法,否則,美國的國家根基或被摧毀

上一頁2/2下一頁

相關閱讀

熱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