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屆“航天人”平均年齡隻有30+(3)
包容失敗,才能鼓勵創新。一群平均年齡不到33歲的年輕人,在經過連續不斷地大腦風暴和反複論證後,提出了一個不同於既往的思路。
馮韶偉:我們提出了一個比較激進比較大膽的想法,突破了傳統的設計理念,當時在評這個設計理念的時候大家都捏了一把汗,因為你沒有按照標準規範來,你跟標準規範是不一樣的,那麼你這個想法說法如何能夠得到大家夥的認可?就需要有很多數據支撐和理論的分析。當時有很多不同的意見,就說第一次你就應該保證這次試驗的成功。
記者:保證成功不是可能是最保險的一種方法嗎?
馮韶偉:對,是最保險的一種方法,但我們覺得既然要對這個火箭負責,我們為什麼不能夠把我們自己一些精簡的設計理念,或者一些比較先進的設計理念一些仿真優化的方法放到裏麵呢?當時型號其實也麵臨著減重的風險,當時整個火箭超重比較厲害,所以各個係統都在優化。
對於火箭工程師來說,火箭本身的重量是一個敏感而值得警惕的要素,因為火箭每重一公斤,就意味著將來要發射的衛星的載荷就必須輕一公斤,好的火箭不僅要求運載發射能力強,還要重量輕。而馮韶偉和他的團隊所提出的整流罩分離方案,也同時降低了不少重量。
馮韶偉:如果說把我們這些理念擴充到現在的設計方法裏麵,對於後續的火箭來說也是有更多的借鑒和影響的價值,未來我們可能還會有六米多的整流罩,還有重型火箭未來可能有九米多的整流罩。那這些整流罩出來之後,如果還是因循守舊的話,將來可能麵臨整流罩就分不開了,所以當時毅然決然往下走。當時我們的主任設計師也是現在一部主任也特別力挺我們,說我支持你們這個想法,但你們要把這個想法做到讓自己說服,我們還要不斷說服他,說服他之後他帶著我們去找型號總師彙報,就一步一步慢慢走到現在。
記者:其實創新探索是需要勇氣的。
馮韶偉:對,是非常需要勇氣的,我接手的時候是2014年,當時長五B整流罩有一個設計方案了,就是按照傳統的設計理念。你要改這個方案,人家方案設計評審已經過了,相當於你在初樣設計的時候你把方案拿出來,告訴他你這個設計沒有我這個設計好,但是人家又是按照標準規範來的,你又沒按照標準規範來,所以兩邊的壓力當時還是挺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