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裏生產的傳感器拿下了歐洲車企億元訂單
這裏生產的傳感器拿下了歐洲車企億元訂單 革命老區煥發新活力
抗戰時期,湖北省孝感市作為新四軍第五師的抗戰指揮中樞和鄂豫邊區抗日民主根據地的重要後勤基地,在華中地區抗戰中發揮重要作用。
黨的十八大以來,孝感市因地製宜發展特色農業,振興鄉村,同時利用區位優勢,搶抓機遇發展傳感器產業,融入湖北省萬億級光電子信息產業集群。走進湖北省孝感市,感受這裏的新活力。
行走在湖北孝感安陸市的趙錢紅色旅遊公路上,青山掩映中的村莊風景如畫,各具特色。
總台記者淩姝介紹,這條在2021年正式建成通車的公路串聯起了8個曾經偏遠的鄉鎮,累計輸送的遊客超過千萬人次,帶動旅遊收入超過60億元。而在80多年前,在這條公路的起點趙棚鎮,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四軍和當地黨政軍民組織,開辟了以趙家棚為中心的湖北省中部第一塊抗日民主根據地,而在這條公路的終點白兆山王義貞鎮彭家祠堂,新四軍第五師宣告正式成立。
1941年至1945年,新四軍第五師在孝感市大悟縣成立抗戰指揮中樞,指揮前線將士在華中大地浴血奮戰。新四軍第五師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麵對日本侵略者的多次圍剿和掃蕩,英勇頑強、不屈不撓,進行了1260多次主要戰鬥,阻擊了15萬日軍的進攻,建立起以大悟山為中心、跨鄂豫皖湘贛五省邊界的抗日民主根據地,有力支持了全國抗戰。抗戰期間,新四軍第五師從100多人的遊擊大隊擴大到5萬多人,邊區黨組織不斷壯大。
孝感市新四軍曆史研究會副會長葛振介紹,新四軍第五師從進入湖北敵後戰場開始,就處在四麵包圍之中,沒有外援,沒有後勤保障,就靠自力更生、自我發展,所以每一步都離不開人民群眾的支持。在整個根據地建設的過程中,邊區黨委非常重視民主政權建設,通過建立“三三製”民主政權,開展“千塘百壩”建設包括減租減息這樣發展生產,提高自我補給能力。
這張照片是20世紀80年代拍攝的汪公壩的舊址,這個水壩修建於1941年,當時這裏發生了連續大旱,莊稼絕收,老百姓生活非常困苦,邊區黨組織和新四軍戰士開展“千塘百壩”建設,在戰鬥之餘修建水利設施。1943年,工程完工時,軍民修建的水壩數量達到106座,挖掘的堰塘達到1063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