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之城》第2季 單霽翔帶隊探尋中國古建文明(2)
獨樂寺山門屋頂上的鴟吻,是中國古建築中還在原位置的最古老鴟尾。鴟吻,又名螭吻、鴟尾,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龍的第九子,鴟吻喜愛吞火,古人在屋脊上安裝鴟吻,既可以保護建築的穩定,也有防火的寓意。京西琉璃渠文創園是著名的琉璃之鄉,作為元明清三代的官窯,這裏生產了北京近現代著名建築所用的大部分琉璃。故宮太和殿頂的正吻,就是在這裏進行了一比一的複原製作。琉璃渠在2013年一度停止生產,後在各方努力下,窯火再度重燃,琉璃渠如何解決環保問題迎來新生?琉璃的燒製有三大部分二十多項工序,探源團分組體驗琉璃製作,誰能獲得現場專家認可?
本期節目中,探源團的最後一站來到首都博物館,古代官員在等待上朝時請人繪製的“金門待漏圖”,與當下的景點打卡照有異曲同工之妙。係列圖畫中繪製著當時的中軸風貌,也見證了天壇形製的變遷。清乾隆年間,宮廷畫家徐揚繪製的《京師生春詩意圖》中,畫麵南起前門大街南口,北至景山,將皇城巍峨與市井煙火融為一體,是明清兩代北京中軸線圖畫的集大成者。7.8公裏的北京中軸線上,排列著北京最為雄偉壯麗建築群,在數以千萬計的四合院簇擁下,共同形成了北京壯美有序的人居環境。王昱珩現場畫圖展示古代屋頂形製,會有什麼驚喜?北京四合院的源起中又有哪些道家文化?尚敬導演現場解讀《武林外傳》的院落布局,其中又蘊含著哪些巧思?今晚的節目將為您一一解答。
區別於西方追求建築本體的高大,中國古建築的建築高峰不在高處而在根基。在傳統木結構建築中,“鬥拱”構件具有鮮明的標準化和模式化,然而中國古人運用智慧與創意,將模式化的部件創造出不同的應用方式。中國古建築不以單獨的建築來看,而以整體的建築群組取勝,深刻體現著“天人合一”“中正有序”“張弛有度”的中式美學。
天壇台基的材料中蘊藏著什麼奧秘?中國古建築裏的七種屋頂又有哪些異同?今天20:20,鎖定北京衛視《博物館之城》第二季——中華文明探源季,在京津兩地著名古建築中,探尋中國古建的形製源起,感受中式美學的源遠流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