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延安出發》構建與青年對話的“時光藝術館”
“以前,我隻想著怎樣去演好角色,或者是打動觀眾,但我現在覺得,更重要的是想好要成為什麼樣的人。無論演得再好,都不如一顆真誠的心、熾熱的心!”
6月19日晚,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大型文化節目《從延安出發》在綜藝頻道迎來收官。最後一期節目尾聲,青年演員張雪迎所分享的這段感悟,亦是五期節目中青年追尋者的真實心聲。
△青年追尋者張雪迎向前輩藝術家顧威請教
作為一檔紀念延安文藝座談會召開80周年的特別節目,《從延安出發》以“賡續紅色血脈,凝聚文藝力量”為主題,通過構建和年輕人對話的“時光藝術館”,引領青年文藝工作者在“為什麼出發”的時代之問中,擦亮曆久彌新的人民文藝情懷。
《從延安出發》創新融合“思想+藝術+技術”,以人物串聯作品、以作品講述故事、以故事承載價值,兼具青春的視角、青春的表達和青春的能量,既實現了對“文藝精神”從抽象感受到具象表達的轉化,也達成了紀念的意義和價值。
彰顯思想之美90後與90歲的青春對話,深層激活文藝初心
當我們紀念延安文藝座談會的時候,我們應該紀念什麼?這份紀念是為了什麼?我們又該用怎樣的方式來紀念?《從延安出發》從傳承延安文藝精神、構建青年文化意識的高度出發,對這三個問題做出了鏗鏘有力的回答。
五期《從延安出發》精選了五部發端於延安文藝座談會召開後湧現出的典型文藝作品,並分別從英雄,人民,奮鬥,創新,品德五個角度,立體呈現延安文藝精神的內核。
△100歲前輩藝術家孟於與青年演員吳磊親切交流
“90後”與“90歲”的青春對話,是《從延安出發》在節目模式上的顯著亮點。每期節目開場,都會有一位青年追尋者帶著對曆史、對時代、對文藝的好奇與追問,走進“時光藝術館”尋找答案,而為他們答疑解惑的,則是一群前輩藝術家。當吳磊遇到孟於,關曉彤遇到喬佩娟,劉昊然遇到田華,李光潔遇到楊先讓,張雪迎遇到顧威,便相繼引出組曲《黃河大合唱》、民族新歌劇《白毛女》、新聞紀錄電影《南泥灣》、延安版畫、長篇小說《暴風驟雨》等經典作品背後的崢嶸記憶和熱血曆程。
前輩和青年文藝工作者促膝交談的場景,親切、溫暖、動人。耄耋老人們從親曆者口述曆史的感性角度,回顧青春燃燒的延安歲月,並將他們沉澱一生的創作經驗和文藝思考娓娓道來,最後給到年輕一代語重心長的寄語,如此,也就完成了一次次珍貴的關於文藝創作理念和革命文藝史的授課。
△青年演員李光潔在《從延安出發》的舞台上對話前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