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幸福的是將來我80了,父母還在(2)
現在,這座城市正在為我們悄悄鋪路。截至9月底,全市累計建成運營街道(鄉鎮)養老服務中心120家,共覆蓋207萬老年人,占全市常住老年人口的40%;東城區和平裏街道養老服務中心的老年大學配置了鋼琴、課桌、電視等設備,可開展瑜伽、太極、手工、手機課堂等課程;全市推出首批9個適老化改造多功能公共樣板間,覆蓋了東城、西城、朝陽、海澱、石景山、昌平、門頭溝等7個區。
在首批發布的樣板間中,有許多以智能化技術為支撐的適老化設備。如在衛生間安裝可內外開啟的門、防水背襯板,合理設置扶手位置,浴室櫃鏡麵傾斜,方便輪椅老人使用;廚房采用下拉式吊櫃設計,煙感設備與家電聯動,提高安全性和便利性……
當然,也少不了遠方的生活。京郊房車營地,退休地理教師王建國夫婦,剛結束了為期三個月的西北之行。翻開他們的行程表,密密麻麻地標記著這兩年的足跡:長白山天池、呼倫貝爾草原、敦煌月牙泉,“年輕時教書,總在地圖上指給學生看祖國的大好河山。現在終於有時間親自走一遍了。”
原來老年生活從來不是隻有“含飴弄孫”這一種模樣,多樣化玩法,讓我們看到了老年生活的無限可能。在老年大學重拾畫筆,成為社區誌願者發揮餘熱,像王建國夫婦那樣駕著房車追逐風景。他們不再僅僅滿足於家庭生活的小圈子,而是勇敢地走出去,追求自己的夢想,享受生活。
站在重陽節的時間節點回望,我們不難發現:當代養老早已超越了“奉養父母”的傳統命題。他們需要的不僅是物質上的豐足,更是精神上的認同,認同他們的生活選擇,尊重他們的價值追求,守護他們的自主尊嚴。
當我們理解107歲媽媽給84歲女兒捎糖吃的溫柔,便懂得孝順是“把父母當孩子般疼愛”的換位思考;當我們看見房車旅行的“老頑童”們笑逐顏開,便明白最好的關愛是支持他們追逐熱愛;當我們目睹北京西城區“一鍵呼”背後的158萬人次服務,便知道城市的善意能讓晚年更有底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