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侵華碉堡到和平醫院(2)
圖源:中國軍網
雖兵力有限,八路軍仍戰略性開展主動、靈活的遊擊戰:長樂村戰鬥殲敵兩千餘人,粉碎日軍“九路圍剿”;神頭嶺伏擊戰圍點打援,以較小代價重創敵軍,繳獲大量物資;黃崖洞兵工廠保衛戰以敵我傷亡比6:1的懸殊戰損擊退侵略者……
八路軍用一場又一場戰鬥證明,全副武裝的侵華日軍並非不可戰勝。
麵對敵人的封鎖與清剿,在遊擊區和根據地,八路軍利用戰鬥間隙積極組織生產。毛主席在《遊擊區也能進行生產》一文中,記載了許多令人拍案叫絕的生產方式:利用平整後的封鎖牆溝、公路兩旁乃至敵人據點堡壘後的土地種植莊稼;部分區隊開設氈帽坊、油坊、麵坊,月盈利50萬元,不僅解決軍隊自身困難,還幫助遊擊區群眾緩解生活壓力。物資極端匱乏與抗戰生產如火如荼的景象,激勵著軍民堅持到底。
這場戰爭最終發展成為人民的戰爭。這座當時僅136萬人口的城市,12萬人參軍,46萬人參戰,村村都有子弟兵,戶戶有人上戰場。這片土地上的軍民一手拿槍、一手持鎬,為保衛家園奮起戰鬥。“台塌了,搭起來再幹!”他們不畏犧牲,永不放棄。
白求恩在晉察冀邊區淶源縣臨時手術室裏為傷員做手術
圖源:新華社
終於,1945年8月,侵華日軍投降,碉堡被廢棄。侵略者離開時在碉堡牆上留下“櫻花謝了”的塗鴉。這片土地上的人們,終於迎來屬於他們的勝利。不遠處的那座“司令部”,在歲月輾轉中掛上了“晉冀魯豫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的牌匾,由可怕的殺人機器轉變為守護生命的堡壘。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八十年前,中華民族經曆了最慘烈的苦難,也在血與火的考驗中,鑄就了最堅韌的精神。那段烽火歲月,既是侵略者的殘暴見證,更是無數先烈用生命換來的民族覺醒。每一座彈痕斑駁的碉堡,每一片浸透鮮血的土地,都是曆史寫下的鐵證,提醒著我們:今日的和平來之不易。
2025年4月6日,觀眾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參觀
圖源:新華社
八十年後的今天,山河已無恙,家國正繁榮。曾經的碉堡化為警示,曾經的戰場變為家園。我們紀念,不是為了延續仇恨,而是為了銘記曆史、不忘犧牲,從而更加堅定地走向未來。和平不是天降的恩賜,而是幾代人共同守護的成果。
矗立在我家鄉的那座碉堡,與街角的“和平”醫院,恰似曆史與現實的對話:苦難孕育堅強,犧牲換來新生。正因如此,我們更要珍惜今日的安寧與幸福。唯有傳承抗戰精神,唯有自立自強、奮發圖強,才能讓中華民族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迎來更加長久的和平與發展。
吾輩當自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