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危機正在“蒸發”歐洲傳統果酒產業(3)
2025-08-11 08:03:14央視新聞客戶端
然而,基礎設施改造、技術更新、種植理念的轉型並非一朝一夕之功,更需要政策引導與資金支持。在全球氣候變化趨勢不可逆轉的背景下,構建更具韌性和可持續性的農業體係,已成為擺在各國政府與農業從業者麵前的共同課題。
“看天吃飯”的日子愈發不可持續。極端天氣帶來的不隻是減產和損失,更是對農業傳統模式的挑戰和倒逼轉型的契機。從果園到酒莊,從農民到政府,唯有未雨綢繆、科學應對,才能保障農業生產安全,守住民生底線,也為文化傳承與產業發展築牢根基。
人類需要重新學會與自然共處
當米盧廷將僅存的李子熬成果醬自用,而非釀造成承載著民族記憶的“拉基亞”時,塞爾維亞——這個700萬人口國家的文化脈搏,正被日益極端的氣候無情改寫。這不僅僅是一個果農的損失,更是一個古老文化儀式的被迫中斷,是氣候危機灼烤人類文明遺產無法抹去的印記。
歐洲專家的測算觸目驚心:若維持當前排放路徑,到2050年,巴爾幹地區夏季的高溫日數將激增80%。這預示著,米盧廷今天的困境,恐將成為整個地區果酒產業乃至農業體係的常態。
認知的警鍾必須蓋過行動的遲緩!塞爾維亞申請歐盟3億歐元“氣候韌性果園”專項基金是積極的嚐試,但正如老果農那句樸素的箴言所揭示的真理——“土地可以少索取,但不能被透支”。拯救塞爾維亞的李子與“拉基亞”,絕不僅僅是挽救一個產業或一種飲品,更是搶救一種與土地共生的智慧、一種世代相傳的生活方式、一段鐫刻在民族基因裏的文化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