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華看點

中國企業出海提速:最大的挑戰是什麼?(2)

2025-07-23 13:37:43央視新聞客戶端

“美國市場並非沒有機會,關鍵是看管理能力。”林雪萍說,吉利正在考慮將英國蓮花跑車的生產轉移到南卡羅來納州沃爾沃工廠,“這是一個明顯的信號”。

而在拉美,以巴西為代表的新能源汽車市場在迅速成長,當地充電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據統計,2024年巴西純電動汽車、插電式混合動力車、油電混合動力車銷量合計超過17萬輛,同比增長85%。一家中國車企新建年產5萬輛的工廠將於今年8月正式投產。

中國企業出海提速:最大的挑戰是什麼?

作為亞、非、歐三大洲的交彙處,中東成為眾多中國企業在全球布局的關鍵點。根據阿聯酋阿布紮比工商會的數據,已有約6000家中國企業在當地注冊運營;在沙特,部分中國品牌已取代歐美品牌成為當地的暢銷品。

02

高關稅是誘因

出海的目的是要真正成為全球企業

為什麼今年出海提速?關稅顯然是一個誘因。根據商務部負責人18日在發布會上公布的數據,當下我國對美出口的關稅整體稅率在53.6%左右(10%的基準“對等關稅”,20%是因所謂的芬太尼問題而加征的關稅,再加上前一任美國政府留下來的23.6%),在美國對各經濟體加征的進口商品關稅中,這仍是最高之一。受此影響,難免會出現部分訂單外流。為保住市場份額,隆基、晶科等光伏企業已經在美設廠。“一開始,這並不是一筆劃算的生意。但如果不在本地生產,就拿不到訂單。”林雪萍說。

中國企業出海提速:最大的挑戰是什麼?

關稅的影響是客觀存在的,但另一方麵,企業也應以更長遠的目光來判斷戰略方向。在美國隨意揮舞關稅大棒促進製造業回流的背景下,很多國家發展本土製造業的意願實際上也都增強了。這是一種趨勢。從拉美到東南亞,從歐洲到中東,大家都在推進產業鏈的本地化。出海成為了中國企業應對這一趨勢的長周期戰略。關稅看起來很紮眼,其他更多看不見的非關稅措施,其實都在促進本地化生產。“不要讓戰略的心跳跟著新聞的脈衝而跳動。”林雪萍表示,“所以越來越多企業從出口轉向出海,在海外建廠、布局供應鏈,這是全球化2.0的必然選擇。”中國企業要真正成為全球企業,出海不是選擇題而是必答題。

03

出海挑戰

認知能力、管理能力是成敗關鍵

既然出海是成為全球企業的必答題,那需要注意哪些問題?林雪萍多次提到一個概念:“真出海”,他在《大出海》中提出,企業要同時構建地理空間、價值鏈空間、認知空間三塊拚圖。但在實際操作中,許多企業的最大短板往往起源於“認知空間”。

比如在20年前,中國摩托車憑借低價在東南亞迅速取代日本摩托車,占領當地市場,但沒多久就因質量與售後問題被日本品牌再次取代。如今,家電、手機、汽車、潮玩等中國品牌在口碑上已有改善,而新問題仍在出現——總部的決策者往往不夠了解當地市場。

林雪萍總結眾多管理者在海外經營的經驗,提出了“千萬小時法則”:總部行政管理者至少應在海外一線有1000小時的親身體驗,外派幹部則更要沉澱1萬小時。文化的鴻溝並非天然的壁壘,它需要躬身入局來化解認知盲區帶來的風險。“不能坐在總部憑經驗拍腦袋定戰略,開拓海外市場需要泡在一線。真正的認知突破,是讓前線掌握更多決策權,讓他們在當地看見問題、立刻解決問題。”

高度融入本土,則是企業製勝的不二法寶。海爾在越南市場推出的AQUA品牌就是一個典型案例。AQUA沒有直接用“Haier”,而是以一個更具科技與時尚流動感的品牌名切入當地市場,通過讚助選美比賽、邀請冠軍代言,迅速與越南本土的時尚文化產生聯動。在韓國三星和LG品牌盤踞多年的市場,AQUA憑借快速迭代和本地化營銷“硬生生殺出一條路”。

進入越南短短五年,AQUA就將滾筒洗衣機滲透率提升到60%,遠超日韓品牌同期增速。林雪萍認為,快速迭代是中國企業最突出的優勢,AQUA等品牌正以供應鏈和產品迭代創新突破老牌跨國企業壟斷。

中國企業出海提速:最大的挑戰是什麼?

04

上一頁2/3下一頁

相關閱讀

熱點新聞